
本報導說明血管內震波碎石術於周邊動脈閉塞疾病的病例應用與臨床流程,涵蓋疾病表現、影像檢查、適應族群與就醫時機,提供病人及家屬理解新介入選項的實務參考,並提示現行給付與風險考量。
病例概況與治療歷程
本次案例來自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病人為五十四歲男性,右下肢股動脈出現顯著狹窄且伴隨嚴重鈣化,臨床上同時面臨慢性潰瘍與感染風險。經血管超音波與血管攝影確認病變位置與狹窄程度後,醫療團隊以血管內震波碎石術輔助經皮血管成形術進行治療。
治療期間使用含震波功能的擴張氣球進行多次脈衝破碎鈣化並同步擴張病灶,術中未觀察到立即性的嚴重併發症。術後病人接受外科清創與抗生素處置,病灶處傷口逐步穩定,臨床症狀與生活品質有改善。
血管內震波碎石術是什麼
血管內震波碎石術屬於血管介入領域的新技術,利用裝置在血管內的專用氣球發出高頻脈衝,目的在破碎血管壁鈣化沉積,改善鈣化導致的硬性狹窄。此類技術主要以改善血管順應性與擴張效果為目標,醫師會依影像與臨床條件評估是否適合採用此方式。
適應族群與臨床考量
此技術較適合有嚴重鈣化病變、傳統氣球擴張效果不佳或外科手術風險較高的病人。臨床上常見需評估的因素包括症狀嚴重度、潰瘍或感染情形、合併慢性病如糖尿病或腎臟疾病,以及整體手術風險與血管解剖特性。
常見檢查與後續照護要點
- 影像檢查:血管超音波與血管攝影是確認病變位置與狹窄程度的常用工具,必要時視情況安排其他影像評估。
- 術後照護:術後會依感染與潰瘍情況進行局部處置、清創與抗感染治療,並追蹤傷口癒合與血流恢復情形。
- 給付與討論:目前此項技術在部分地區尚未納入健保給付,醫療決定應由醫師與病人共同討論治療選項、風險與成本。
症狀警示與就醫時機
若出現下肢間歇性跛行、行走時疼痛、局部麻木、慢性傷口或異常癒合,應及早就醫以接受血管評估。早期診斷與適當處置可降低嚴重併發症風險,醫療團隊會根據檢查結果與病人整體狀況規劃後續治療路徑。
臨床意義與未來觀察重點
此案例顯示血管內震波碎石術在處理嚴重鈣化性周邊動脈狹窄時,能作為一項可行的介入選擇,特別是在傳統方法受限的情況下。後續需持續觀察長期通暢性、併發症發生率及不同族群的治療反應,並在臨床判斷與病人預期之間進行平衡說明。
醫療團隊提醒,本篇報導屬於病例與技術應用的說明,並非個別醫療建議。若有相關症狀或治療需求,建議向合格醫療專業人員諮詢以獲得適當的診斷與個人化治療規劃。
重點回顧
本案展示血管內震波碎石術處理嚴重鈣化周邊動脈狹窄的臨床流程與照護成效,讀者可了解適應症與就醫評估重點,仍需關注長期通暢性與成本與給付等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