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東基督教醫院心導管團隊近日完成血管內震波碎石術,成為屏東縣率先完成此項技術的醫院。醫療團隊表示,此項介入治療為面對嚴重冠狀動脈鈣化病例提供新的處置選項。
病例與治療過程
一名七十歲男性因呼吸喘、胸悶、心悸至急診就醫,血液檢查提示疑似心肌梗塞,隨即轉入心導管室。術中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均有明顯鈣化,導絲與微導管一度無法通過病灶,屬高難度病變。
處置順序為先以鑽石旋磨術(rotational atherectomy)開出通路,接著施行血管內震波碎石術以擊破鈣化環,最後在血管內超音波(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導引下放置塗藥支架。術後患者恢復良好,隔日出院。
技術原理與臨床特性
血管內震波碎石術的作用機制與治療腎結石所使用的體外震波類似,透過定向的震波能量作用於血管內的鈣化組織,使硬化斑塊產生裂紋與分解,而對周圍軟組織的牽動相對較小。
相較於傳統切割球囊或鑽石旋磨術,震波對血管壁的直接機械切削較少,理論上可降低血管破裂與剝離的風險,並在改良順應性後提高支架植入的可行性。此類技術常與其他器械互為補充,於複雜鈣化病灶中採取分段處理策略。
臨床成效與意義
院內主管指出,臨床研究顯示經過震波碎石術處理後,血管管腔截面積平均可增加一倍,支架植入成功率可超過九成。對於因鈣化導致傳統介入受限的患者,此技術提供了較高的可操作性與治療成功機會。
醫療團隊認為,導入此項技術有助於在區域醫療提供更完整的心血管介入選項,並在複雜病變的安全性與效果上帶來正向改變。臨床應用仍需依個別病灶特性及術者判斷,採取合適的器械組合與影像導引,以達最佳治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