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內震波碎石術在重度血管鈣化的臨床應用報導

2025-09-0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血管內震波碎石術在重度血管鈣化的臨床應用報導

本文報導血管內震波碎石術(IVL)在處理重度血管鈣化的臨床應用與注意事項,說明技術原理、適應族群、檢查與風險考量,並提供就醫與醫病溝通的實務參考,協助讀者了解何時應與醫師討論治療選項。

病例摘要

一位七十多歲男性患者因長期糖尿病導致血管廣泛鈣化,出現間歇性胸痛與心絞痛症狀,心導管檢查發現環狀且厚重的鈣化病灶。先前接受兩次旋磨術治療仍無法使血管充分擴張以放置支架,原本須考慮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因開胸風險與個人考量而遲疑。臨床團隊改採血管內震波碎石術,震破深層鈣化後成功擴張血管並置入支架,術後恢復穩定,隔日返家休養,無明顯併發症報告。

技術原理與現況

血管內震波碎石術取材自體外體腎石碎石的概念,以局部震波能量針對鈣化組織產生機械應力,較為選擇性地破壞鈣化而保留血管軟組織彈性。與傳統的旋磨或刮除術相比,操作流程設計上偏向簡便,研究與臨床觀察指出可提升支架擴張成功率與遠期通暢性,近年應用範圍逐漸擴大。

臨床適應族群與風險考量

此類技術常見於高齡或合併代謝性疾病的患者,特別是當血管出現厚重、環狀或深層鈣化而影響支架置放時,是可討論的選項之一。然而所有介入性治療均有風險,包括血管損傷、出血或術中併發症等,是否採用需由醫療團隊評估病灶形態、合併症與整體手術風險後決定。

檢查與就醫時機

若出現反覆胸痛、心絞痛或其他疑似心血管缺血的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接受臨床評估與影像檢查。心導管攝影可協助判定鈣化範圍與病變複雜度,進而評估介入方式的可行性。與醫師討論時,可詢問不同治療的優缺點、預期恢復期與可能的併發症,以利共同決策。

流行病學觀察與醫療資源影響

隨著人口老化,血管老化與動脈硬化的負擔增加,臨床上重度血管鈣化的病例也較為常見。某些報告顯示動脈粥樣性心血管疾病在總體心血管疾病中占比高,且在六十五歲以上族群的負擔成長較快,這類病變對醫療資源與術後復原都有影響,亦須在治療決策中納入考量。

醫師建議與醫病溝通重點

多位心血管專科醫師指出,面對複雜鈣化病灶,應與醫師充分討論包括旋磨術、血管內震波碎石術與外科繞道等選項的適用性。對高齡患者來說,選擇較小傷害的介入方式可能有助於縮短住院時間與減少術後功能衰退風險,但仍需個別化評估手術風險與長期效能。醫病溝通應著重於風險、預期結果與後續追蹤安排。

本報導以臨床案例與專家說明呈現相關技術與實務考量,提醒讀者此類治療需由合格心血管團隊評估並與患者共同決策。

重點回顧

血管內震波碎石術可針對深層鈣化改善支架擴張困難,讀者可將其列為與醫師討論的介入選項,但仍須評估術中風險與長期通暢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