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台中2歲男童疑似川崎病急性發作,臨床以發燒、手腳紅腫與黏膜改變為警訊,經血液與心臟超音波確認並以IVIG與阿斯匹靈治療後好轉。本文整理診斷要點、治療時限與追蹤重點,供家長參考。
個案經過與臨床處置
本案為一名兩歲男童連日發燒且出現手腳末端腫脹、結膜充血、嘴唇乾裂與情緒煩躁等症狀。診所醫師評估後建議轉急診,兒科進一步抽血與影像檢查後發現發炎指數上升、白血球與肝功能異常及輕度貧血,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異常,臨床判定為川崎病並立即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阿斯匹靈治療。
治療後病童在兩天內退燒,精神與活動力逐漸恢復;此案例顯示及時診斷與介入對改善短期病程具關鍵作用。
川崎病是什麼 氣徵與診斷要點
川崎病是一種主要發生於兒童的全身血管炎,特別可能累及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臨床上除持續發燒外,常見表徵包括雙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改變(唇紅或舌紅)、手腳末端紅腫、多形性皮疹以及頸部單側淋巴結腫大等。
診斷通常以發燒持續五天以上,合併上述五項特徵中至少四項為參考依據;因致病機轉尚未完全明瞭,學界多認為與免疫系統對感染或環境因子的反應有關。
治療時限與追蹤重點
目前標準治療是在發病十天內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急性期常合併高劑量阿斯匹靈以控制發炎與血栓風險;出院後即使冠狀動脈尚未顯著改變,仍建議以低劑量阿斯匹靈服用六至八週以預防血栓。
若在十天內接受適當治療,可顯著降低冠狀動脈併發症的機率;若延誤診斷或治療,部分病童可能出現冠狀動脈瘤,進而增加血栓、心肌梗塞或猝死等長期風險。因此出院後應由兒童心臟科醫師安排定期追蹤與必要的影像檢查。
家長應知道的就醫指標
- 持續高燒超過三至五天且對常規退燒處置反應不佳時應就醫評估
 - 出現雙眼充血、嘴唇或舌頭發紅、手腳紅腫或不明皮疹時需提高警覺
 - 若診所醫師建議轉診急診或兒科專科,應儘速安排進一步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這個案例提醒臨床醫療團隊與家長,對於兒童持續發燒伴隨黏膜與周邊血管改變的情形,需要快速評估與適時治療以降低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並在急性期後維持適當的心臟追蹤與照護。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川崎病急性期的典型表徵與及早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合併阿斯匹靈治療的重要性,幫助家長辨識就醫時機,但仍需留意治療後冠狀動脈長期追蹤與潛在併發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