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通報兩例屈公病境外移入 疾管與社區持續加強監測與防蚊

2025-10-2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金門通報兩例屈公病境外移入 疾管與社區持續加強監測與防蚊

金門出現兩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疾病特性與防治措施成為當前重點。本文說明屈公病的傳播方式、常見症狀、易感族群、就醫指引與個人及社區可執行的防蚊策略,協助讀者判斷就醫時機並降低感染與擴散風險。

事件概況

近期金門通報兩名同住家人自中國廣東旅遊返國後確診屈公病,當地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活動處所展開病媒蚊調查與化學防治,並加強鄰近社區與醫療院所的監測與通報。衛生單位研判感染可能為境外移入,正持續追蹤接觸者與監控疫情變化。

屈公病為何傳播

屈公病由帶有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後傳播,個人在被感染前約2天至發病後5天間可能具病毒血症,存在傳給其他蚊子的風險。潛伏期通常在2至12天之間,病媒蚊的活動與繁殖受到環境溫度與積水容器影響。

常見症狀與臨床表現

感染者常出現突發性發燒、明顯關節疼痛或關節炎,常影響手腳小關節、手腕與踝關節;另可能伴隨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痠痛與皮疹。多數症狀持續約3至7天,但個別病程會有差異。

高危險族群與併發風險

新生兒、65歲以上長者,以及有慢性病史如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若感染屈公病,出現重症或合併症的風險相對提高。這類族群若出現疑似症狀,應提高警覺並儘速接受醫療評估。

何時應就醫與檢查重點

若在旅遊或返國後出現發燒、嚴重關節痛或其他疑似症狀,建議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近期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與群聚史,以利臨床判斷與通報。臨床上會依症狀與流行病學進行檢驗並提供支持性處置,醫療專業人員會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追蹤。

個人與社區的防蚊要點

防範屈公病與其他蚊媒傳染病的核心在於減少蚊子孳生與防止被叮咬,可採取以下措施:

  • 清除積水容器並執行「巡、倒、清、刷」等居家環境整潔作法,減少蚊子繁殖場所。
  • 外出或在蚊蟲活躍時段穿著淺色長袖衣物與長褲,儘量包覆皮膚。
  • 在當地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液,選擇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或伊默克等成分的產品,並依產品標示正確塗抹或使用。
  • 居家或周邊可安裝紗窗紗門並保持良好通風,減少蚊子進入室內的機會。

公共衛生因應與社區角色

地方衛生機關在接獲個案通報後,會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必要的化學防治以及接觸者追蹤,並通知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社區合作與民眾配合環境整理是抑制傳播的關鍵,及早通報疑似病例有助於公共衛生快速介入。

面對境外移入病例增加的情勢,民眾的主動防護與及時就醫通報可以降低社區傳播風險;衛生單位與醫療體系則持續執行監測與防疫策略,以維護公共衛生安全。

重點回顧

本篇說明金門近期屈公病境外移入情況與防治重點,整理症狀、易感族群與可執行的個人與社區防蚊措施,同時提醒就醫時機與監測限制。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