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門近期通報兩名境外移入屈公病確診個案,地方衛生單位已進行疫調、病媒蚊密度監測與環境孳生源清除,同時強化社區與旅遊防蚊宣導,以降低社區傳播風險與提醒疑似症狀時儘速就醫。
確診情況與地方應對
地方衛生局接獲通報後,將疑似個案送檢並於檢驗結果陽性確定為境外移入屈公病。衛生單位立即啟動疫調作業,針對個案居住村里展開病媒蚊密度調查,並結合清潔隊執行住處周邊孳生源清除與噴藥作業,以防範可能的社區傳播。
屈公病傳播方式與潛伏期
衛生機構指出,屈公病主要經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傳播。病程方面,潛伏期約為二至十二天;病人在發病前兩日至發病後五日間為病毒血症期,具傳染力。若在此期間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可在蚊體內複製數天,進而造成進一步傳播。
常見症狀與就醫時機
感染者常出現發燒、關節痛與皮疹等症狀,部分人會感到頭痛、噁心或疲倦。若有旅遊史或與確診個案相關之接觸史,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與活動史,以利醫療人員評估並完成必要通報與檢驗。
旅遊與日常的防蚊重點
前往有流行風險的地區時,建議旅客落實個人防蚊措施以降低遭叮咬的機會。具體作法包括穿著淺色長袖衣物、在必要時使用含政府核可成分的防蚊劑等。日常生活則應落實巡倒清刷等環境整頓,徹底清除室內外積水容器,減少病媒蚊孳生。
社區合作與防治持續性
因病媒蚊可在適合的環境中持續活動,防治不應僅依賴單一機關的短期作業。社區、清潔隊與環保人員的合作,以及民眾長期維持環境清潔,是降低屈公病與其他蚊媒傳染病風險的重要措施。地方衛生單位也會視疫調結果持續調整防疫作為。
專欄觀點
面對境外移入的病例,疫調與快速部署環境清理有助抑制擴散,但個人防護與社區參與同等關鍵。民眾在旅遊與返國後若出現疑似症狀,及時就醫並如實告知相關史,能協助醫療體系與防疫單位更有效地應對風險,共同守護社區健康。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兩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確診情況與地方防治行動,強調病媒蚊傳播、潛伏期與常見症狀,並提出旅遊防蚊與社區孳生源清除的實務重點,同時提醒就醫與通報的重要限制與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