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病毒監測顯示社區仍有傳播風險且出現較多重症個案,若有新生兒或幼童出現警訊症狀需儘速就醫。本文整理監測現況、常見與警訊症狀、檢驗方式與日常預防要點,協助家長與照護者判斷與應對。
監測概況與流行型別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本年度累計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17例,包含8例死亡。門急診就診量在第40週約為8484人次,與前一週相近。實驗室監測近四週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伊科病毒11型檢出數近期雖有下降趨勢,但仍可能造成重症個案。
新生兒與早產兒的風險特徵
今年觀察到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累計14例,均檢出伊科病毒11型,其中7例死亡。臨床上新生兒病程可能發展快速,特別是早產兒或出生後尚未滿月的嬰兒,若出現呼吸急促、吃奶量減少或活力不佳,應提高警覺並儘速就醫以進行評估與檢驗。
個案臨床經過示例
報告中提及一名早產男嬰在出生後數日出現呼吸急促與活動力下降,後續發燒並以PCR檢驗確診為伊科病毒11型重症。該名嬰兒曾接受加護治療與支持性處置,病情穩定後轉至一般病房並出院,從發病至住院約一個月。
腸病毒重症臨床表現與就醫時機
腸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範圍較廣,對新生兒與幼童而言應留意下列警訊症狀並儘速就醫:
- 發燒或體溫偏低、持續嗜睡或活力顯著下降
- 吃奶量明顯減少或持續嘔吐
- 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肌抽躍等神經症狀
- 皮膚出現不尋常變化、或短時間內病程快速惡化
若出現上述任一情形,應立即就醫,醫療人員可能安排血液或體液PCR檢驗以確認病原並提供必要的支持性治療。延誤處置可能增加併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或多重器官傷害的風險。
日常預防與照護建議
因腸病毒主要經糞口與飛沫接觸傳播,日常預防重點包括:
- 勤洗手,尤其在使用共用遊戲設施或餐前後,以肥皂充分搓洗
- 避免帶新生兒或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出入人多擁擠場所,假期出遊時特別留意群聚風險
- 教導並協助幼童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必要時加強成人的環境消毒與清潔
- 出現疑似症狀時避免讓病童接觸其他幼兒並儘速就醫評估
醫療與社區應對要點
衛生單位的監測有助於掌握流行型別與重症趨勢,家長與照護者應以預防為主、早期識別為輔。若醫院確診為腸病毒,醫療團隊將以支持性治療與密切監測為主,針對重症個案採取必要之加護處置。社區層面應維持良好衛生措施並注意公共場所的傳染風險。
面對腸病毒持續傳播的可能性,家長與照護者應提高警覺並掌握上述症狀與預防要點,對於新生兒出現任何異常變化應以儘速就醫為原則,避免延誤治療。
重點回顧
監測顯示近期腸病毒重症個案增加,尤其新生兒以伊科病毒11型為主;家長可透過識別警訊症狀與強化手部衛生減少風險,但重症病程可能快速惡化,需儘速就醫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