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健署擴大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 肺癌篩檢後,醫療院所面臨早期個案增加與診治資源壓力,本文整理各醫院觀察、可能的配套需求與民眾應注意的就醫時機與預防重點。
篩檢擴大後的整體變化
近年 LDCT 肺癌篩檢參與人數明顯成長,早期肺癌的被檢出比例也提高。醫師指出,篩檢能讓第一期或零期個案增加,讓更多患者在可治療的期別被發現,但同時也帶來後續診斷、手術和輔助治療的需求提升,醫療量能成為待解問題。
醫院實際觀察到的趨勢
以大型醫院為例,台大醫院總院與癌醫中心分院合計去年篩檢約一千四百人,二零二三年新增肺癌病患約二千八百人,約占全國新增患者六分之一,顯示篩檢與就醫量增加後,個案流向與醫療負擔都有明顯變化。台北榮總、成大、中醫大附醫等也回報篩檢人次成長,其中部分醫院篩檢量成長三倍,早期確診比率提升至九成以上的情況並非個案。
專家建議的關注重點
臨床專家提出幾項重點:一是考量擴大高風險族群的納入,例如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或長期吸菸史的民眾;二是當篩檢發現早期病灶時,應有足夠的診療與追蹤資源,包含術後輔助治療的可及性;三是南北地區在篩檢能近與就醫習慣上有差異,需以更靈活的時段與社區宣教配套來提升覆蓋率。
篩檢與治療資源的政策考量
院方普遍呼籲健保與政策面檢視早期肺癌後續治療的給付與支援,讓篩檢帶來的早期診斷能夠銜接到可負擔的治療路徑。部分醫療團隊認為,若術後標靶或免疫治療等輔助療法能同步在支付面獲得支持,將有助於長期降低癌症死亡負擔。
風險族群與何時考慮篩檢或就醫
目前醫療界將長期吸菸者與有肺部疾病史者視為較高風險族群。一般建議有持續咳嗽、痰中帶血、長期呼吸困難或體重明顯下降等症狀者,應尋求醫療評估。篩檢本身屬於預防性檢查,是否適合參加應與醫師討論個人風險與檢查益害。
落實篩檢之外的配套作法
- 增加篩檢與診治的整體量能,縮短檢查與追蹤等待時間。
- 擴大對高風險族群的招募與衛教,並搭配有效的戒菸支持方案。
- 在地化安排篩檢時段與資源,使工作忙碌或交通不便族群能更容易參與。
各醫療機構的經驗顯示,篩檢政策能提高早期發現比例,但同時需要醫療系統、健保給付與公衛教育三方面的協同,才能把檢出機會轉為真正的治療效益與死亡率下降。未來政策規劃宜綜合考量量能調配、受檢者支持與高風險族群的覆蓋策略。
重點回顧
擴大 LDCT 篩檢提升早期肺癌被檢出比例,帶來診治量能及健保給付的壓力;應強化高風險族群追蹤、擴大治療可及性,並補助戒菸與彈性篩檢時段以縮小健保與地區落差。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