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佈健康民俗療法訊息的法律界線與媒體責任分析

2025-07-1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散佈健康民俗療法訊息的法律界線與媒體責任分析

在資訊傳播日益便利的時代,網路紅人與一般民眾皆有能力分享健康相關的資訊。然而,散佈不實或誤導性的健康訊息,可能觗犯醫療相關法規,甚至引發法律責任。本文將針對近期熱議的肝膽排石民俗療法及網紅發言事件,深入解析在台灣法律體系下,散佈假消息的界線與可能觸犯的法律紅線。

健康訊息散佈與法律責任的重要界線

隨著臉書、YouTube等平台成為資訊交流的重要渠道,許多網紅逐漸涉及健康議題,但散佈不實資訊容易觗違反相關法規。根據專家解讀,若未經專業評估或是明示療效,擅自宣稱具有醫療效果,恐觸犯《醫療法》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醫療法的適用範圍與限制

在台灣,醫療法主要規範醫療機構與醫療人員的行為,禁止非醫療單位以廣告方式宣傳醫療效果。就近期事件來看,網紅愛莉莎莎雖非醫療機構,若散布涉及醫療療效的誇張言詞,仍可能違反醫療法的規定。理律師指出,根據醫療法第84條至第87條,及第103、104條,非醫療機構若涉入醫療廣告或業務推廣,將受到處罰。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規範與界限

另方面,《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則明訂,食品或相關宣傳不得包含醫療功效、療效的標示或誇大宣稱。根據第28條規定,禁止宣稱具有治病療效,不實或誇張宣傳甚至可能罰款新台幣4萬元以上,且在涉及醫療效能的宣傳被專家判定有違規疑慮時,尚可能處以60至500萬元罰鍰。

散佈假訊息的刑事責任與社會影響

對於散佈不實健康資訊,台灣在《食安法》第46條之1更進一步規範,若散播虛假訊息損害公眾,最高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百萬元罰金。實務上,若故意扭曲或虛構內容,可能觗違反該法律,需負相應的刑事責任。

言論自由與公益之平衡點

不過,法律也強調,散播內容須在是否故意為之的前提下判定。若網紅或民眾誤信自我經驗的合理分享,並在無意誤導的情況下,仍有抗辯空間。專家認為,在台灣開放且多元的言論市場中,合理表達己見,多經查證,非故意誤導,即使引起爭議,也較難依法追究責任。

媒體責任與網路毒藥:案例反思

過去曾有網紅因散佈誤導性健康言論,遭受行政處罰或法律追訴。例如,2019年某Youtuber因涉及醫療器材的廣告內容,被衛生局依法裁處。這反映出,平台與內容創作者都應認知其法律責任,避免觸及醫療宣傳的紅線。更重要的是,媒體資訊應尊重事實經得起查證,避免成為社會的毒藥,造成無謂恐慌或誤導。

專家呼籲與媒體之持份責任

專家提醒,醫療相關言論涉及專業知識,非專業人士應避免誇大或宣稱療效,並且應經查證以保障公眾安全。媒體平台亦應建立審核機制,協助遏止假資訊的傳播。台灣的言論環境雖然追求自由,但面對健康議題,尤其需保持 Professionalism,勿讓不實訊息成為社會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