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颱風或豪雨過後,鉤端螺旋體病感染風險可能增加。本文說明病原、常見症狀、應注意的暴露情形與檢查時機,並整理五項實務防護要點,提供讀者判斷與就醫考量的參考資訊。
近期案例與流行病學背景
疾管單位近來通報本地零星病例,部分個案在無出國史情況下,曾暴露於有污水或鼠蹤出沒的環境後發病。國際研究指出,全球以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為高盛行區域,但在台灣整體屬相對低風險地區。了解當地通報情況與個人暴露史有助於判斷風險等級。
鉤端螺旋體病是什麼
鉤端螺旋體病為人畜共通的細菌感染,病原為鉤端螺旋體。菌體可由感染動物的尿液污染水源或土壤,人類若皮膚有破損或黏膜接觸被污染的水或泥濘,便有感染可能。此疾病屬法定傳染病,但一般情況下並非以人傳人為主的傳播方式。
感染後的常見症狀與病程
感染潛伏期通常約一至二週,個別情形可能更短或更長。多數感染者症狀輕微或無症狀,但臨床上可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噁心、嘔吐與腹瀉等。部分病人會出現黃疸、肝脾腫大或眼結膜充血,少數可有嚴重併發症。
急性期的常見表現
暴露後數天內可能出現發燒、寒顫、下背及小腿肌肉痛,伴隨噁心、嘔吐或腹瀉者並不罕見。呼吸道症狀或皮疹也可能出現。
免疫期的可能變化
在部分患者,初期症狀暫時緩解後可能再度發燒或出現中樞神經相關症狀,例如無菌性腦膜炎等。臨床追蹤與醫療評估有助掌握病程變化。
誰需要特別注意與就醫提醒
風災或淹水後從事清理、滅鼠、農畜工作或出入積水處所的人,因可能接觸受污染的水或泥,風險較高。若在疑似暴露後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持續肌肉痛或消化道症狀,建議及早就醫並如實告知暴露史,方便醫師評估是否需檢驗或給予處理。
預防鉤端螺旋體的五項實務做法
- 避免直接接觸積水、污泥或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若必須處理,穿戴防水手套與長統雨鞋。
- 進行環境清理或滅鼠時佩戴口罩並遵守防護措施,減少皮膚及黏膜暴露。
- 作業後立即以肥皂與清水徹底洗手,並清潔任何可能接觸皮膚的衣物或裝備。
- 飲用水以煮沸後再飲,避免直接飲用不明來源的水源。
- 食材與水果應以自來水清洗,避免在可能受污染環境中處理或食用未洗淨的食物。
治療上常以抗生素為主並視病情給予支持性治療,愈早評估與處理通常有助於降低嚴重併發風險。本文提供的資訊屬一般性科普說明,如遇疑似感染情形,應尋求合格醫療專業人員的評估與處置。
重點回顧
颱風或大雨後,鉤端螺旋體病感染主要來自被動物尿液污染的水與土壤。了解暴露史、注意發燒與肌肉痛等症狀,以及在清理或接觸污水時採用防護裝備,可降低感染與併發風險;若懷疑感染應儘速就醫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