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災後衣物是否需丟棄 鉤端螺旋體感染風險釐清

2025-10-0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水災後衣物是否需丟棄 鉤端螺旋體感染風險釐清

近期網路流傳水災後應丟棄衣物以免感染鉤端螺旋體。本文彙整醫師與公衛單位的說明,說明傳染途徑、清洗建議與防護要點,並指出哪些情況需要注意與就醫時機。

傳言的重點是什麼

有訊息指出「水災後會孳生鉤端螺旋體,救災後身上衣服要丟掉」。此類說法造成部分民眾擔心,甚至建議把救災時穿的衣物直接丟棄。經專家說明與公衛單位資訊整理,該說法有誤導之處,需分別釐清傳染方式與衣物清洗處理方式。

鉤端螺旋體主要如何傳播

感染主要來自接觸受感染動物尿液或污染的水、土壤與食物,若皮膚有破損或被利器刺傷,病原體有機會經由傷口進入。臨床上症狀可由輕微到嚴重不等,部分重症可能合併黃疸或腎功能受損。

救災後衣物是否會傳染

感染科醫師指出,鉤端螺旋體不會透過乾燥或經正常清洗的衣物傳染人體。沾有泥濘或污水的衣物,只要以常規洗滌程序清洗即可,通常不需特別丟棄或以漂白水過度處理。然而,若衣物有大量污泥或血污,應先以水擦拭或脫去明顯污染,再進行洗滌。

衣物清洗的實務建議

  • 先去除明顯泥沙與污物,再以一般洗衣程序清洗。
  • 有開放性傷口的人應避免直接接觸污水與污染衣物,必要時戴手套處理。
  • 若衣物難以清除大量污染或已被濕透且難以乾燥,視情況處理但不需例行性全面丟棄。

如何降低救災時感染風險

公衛單位與感染科醫師建議採取以下防護措施以降低感染與其他災後傳染病風險:

  • 避免赤手赤腳或穿拖鞋涉入污水,務必穿雨鞋或防水長靴與防水手套。
  • 若皮膚有割傷或擦傷,應以防水繃帶包紮並避免涉水。
  • 落實手部清潔,進食前與處理物品後務必洗手;暫時無水時可使用含75%酒精之乾洗手液。
  • 救災期間注意休息與補充水分,過度勞動可能導致肌肉損傷等非感染性風險。

何時應尋求醫療協助

若在涉水或清淤後出現發燒、劇烈肌肉痛、黃疸、腹痛、持續嘔吐或尿量減少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近期是否有接觸污水或災區清理經驗,以及是否有皮膚傷口。醫療人員會依臨床評估決定檢查與處理方式。

綜合專家與公衛建議,水災後鉤端螺旋體感染風險確實相對提高,但傳播途徑主要是透過受污染的水或土壤經皮膚破損進入,而非經由乾淨或經正常清洗的衣物傳染。過度丟棄衣物的建議不足以替代個人防護與正確清潔程序,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與資源浪費。文章以專欄筆調提醒讀者在救災或清理環境時,應做好個人防護、維持衛生並留意身體狀況,必要時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重點回顧

水災後鉤端螺旋體主要經由受污染水或土壤經皮膚破損感染,衣物經正常洗滌通常不會傳染。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接觸污水、保護傷口與注意休息補水,是降低風險的關鍵,但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