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皮膚上無法解釋的抓痕與間歇性意識混亂,可能不是靈異而是身體發出的訊號。本文說明肝功能異常與膽道阻塞如何引發皮膚搔癢與認知改變,以及常見檢查與就醫時機,協助讀者辨識何時應尋求醫療評估。
個案概況
一位年長女性多次在清晨醒來發現身上出現新抓痕,數量逐漸增加,且有時在交談過程出現短暫意識混亂。起初家屬與患者以為可能與信仰或民俗療法相關,曾嘗試非醫療處理但病情未改善,反而出現臉色轉黃的現象後由家人陪同就醫。
檢查發現與診斷
臨床檢查及血液生化檢驗示肝指數顯著上升、黃疸指數升高。影像與進一步評估發現是由膽結石卡在總膽管所致的阻塞性問題,造成肝臟發炎與膽汁淤積。經內視鏡介入與後續微創手術處理後,實驗室數值於術後幾天內恢復至正常範圍。
肝功能異常如何造成搔癢與意識改變
肝功能受損或膽道阻塞時,膽紅素及其他代謝物在體內累積,常伴隨皮膚搔癢,患者在無意識中抓癢可能留下不明抓痕。當代謝廢物如氨等物質累積到一定程度,可能影響中樞神經功能,出現專注力下降或短暫意識混亂等症狀。這些表現屬於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需進一步檢查肝膽功能。
常見檢查與就醫時機
- 當皮膚出現不明搔癢或反覆抓痕,尤其伴隨皮膚或眼白發黃,應考慮安排血液肝功能檢查與肝膽影像學檢查。
- 若出現發燒、劇烈腹痛、進行性黃疸或意識改變,屬於可能的緊急情況,需儘速就醫。
- 醫師評估可能包括肝指數(GOT、GPT)、膽紅素檢測、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以及必要時的內視鏡檢查或手術評估。
生活型態與後續觀察要點
在完成必要的醫療處置與診斷後,遵循醫師建議追蹤肝功能與影像檢查,並留意可能誘發肝膽問題的風險因子,如反覆上腹不適或膽道相關症狀。尊重個人信仰的同時,身體出現異常訊號應優先進行醫學評估,以免延誤可逆的治療機會。
外科臨床觀察顯示,某些肝膽疾病的早期症狀不典型,容易被誤認為其他原因;若臨床上疑有肝膽相關問題,及時檢查有助於釐清病因並安排適切處置。專欄記者語氣提醒讀者,遇到類似症狀時以就醫檢查為主,避免延誤診治。
重點回顧
皮膚無法解釋的抓痕與間歇性意識改變,可能源於肝功能異常或膽道阻塞;適時血液與影像檢查有助於診斷與安排內視鏡或手術處理,但部分情形仍需長期追蹤與風險管理。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