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臟移植手術一直是解決肝癌和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治療手段,但由於捐贈資源有限,加上血型配合的嚴格限制,許多病人在等待期間面臨生命危險。台灣著名的肝臟移植專家李威震醫師,憑藉其卓越的醫療技術與突破傳統的醫學實踐,不僅在肝臟移植領域創下多項台灣第一,也為多數急需救命的病人帶來希望。他在2003年成功實施台灣第一例雙肝移植,並在2006年完成首例不同血型活體肝臟移植,極大地提高了肝癌病人獲得治療的機會與存活率。本文將深入探討李威震醫師的醫療成就與肝臟移植的最新進展。SEO關鍵字:肝臟移植、血型配合、肝癌治療、肝臟外科、李威震醫師
肝臟移植為肝癌患者帶來新生
不同血型肝臟移植的突破
傳統肝臟移植的最大限制之一源於血型不合,這不僅減少了可供受贈者的範圍,也延長了患者等待時間,增加病逝的風險。李威震醫師在2006年成功完成台灣首例不同血型的活體肝臟移植,打破血型限制的醫學瓶頸,為急需救援的肝癌病人開啟了新希望。這項突破不僅提高了移植的成功率,也改善了整體的醫療資源配置,目前多國也開始關注血型不合移植的相關研究與應用。肝臟捐贈的範圍因此擴大,讓更多病人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治療。關鍵詞:血型不合、肝臟捐贈、肝臟移植技術
三顆以下腫瘤的優良預後
根據國際公認的米蘭準則,單顆腫瘤小於5公分或多個腫瘤數在三個以下且最大不超過3公分者,接受肝臟移植的預後最佳。這些病人四年存活率約達75%,且無復發存活率高達83%。然而,患者若腫瘤超過這些範圍,預後將顯著降低,續留於傳統治療或其他緩解性療法。該準則為醫師做出治療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但仍須依照個案狀況衡量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SEO關鍵詞:肝癌預後、米蘭準則、肝臟移植、肝腫瘤治療
肝癌治理的多樣化策略
手術及非手術治療方式
針對不同階段及腫瘤大小的肝癌,醫師會依專業判斷採用根除性或緩解性治療。根除性治療包括肝臟移植、肝臟切除及經皮肝腫瘤消融術(如無線射頻燒灼和酒精注射)。非手術治療則涵蓋血管栓塞、標靶藥物及化學療法。然而,傳統治療的五年生存率仍偏低,多因腫瘤復發高達70%至100%。因此,李威震醫師強調選擇適合個案的治療策略,並指出滿足米蘭準則的早期腫瘤患者,是提升長期存活率的關鍵。關鍵詞:肝癌治療、肝臟切除、經皮消融、血管栓塞、標靶藥物
肝臟移植的優勢與挑戰
大量研究證明,適合範圍的肝臟移植能顯著改善肝癌患者的長期存活,長期無復發的比率高於傳統手術。然而,肝臟移植需面對高短期死亡風險、健康肝臟捐贈不足等困境。李威震提醒,肝功能不全的末期肝癌患者,應選擇有經驗的醫療團隊進行手術與術後追蹤,以降低併發症及復發風險。此外,他也積極推動血型不合肝移植的臨床實驗與研究,期望擴展捐贈資源,幫助更多患者獲得治療良機。SEO關鍵詞:肝臟移植挑戰、肝癌長期存活、血型不合移植、醫療團隊經驗
肝癌治療的持續進步與醫師責任
醫師的專業與愛心並重
李威震醫師出身嘉義農家,早年便立志成為外科醫師。他認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師不僅需具備嚴謹的邏輯思維和果決的判斷力,更要有精湛的手術技巧與善於抓重點的能力,才能在危急時刻為病人提供最可靠的治療方案。他經常表示:「我們的責任不只是在手術台上,更在每位患者的生命與家庭之中。」多年的經驗讓他深知醫療的挑戰與使命,也持續推動血型不合肝移植等前沿研究,讓肝癌病人有更多生機。SEO關鍵詞:外科醫師特質、手術技巧、肝癌醫療責任、血型不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