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專欄以一例肺腺癌合併腦轉移個案為主軸,說明早期LDCT篩檢、影像與基因檢測的角色,以及跨科整合如何協調標靶藥物、手術與康復,提供就醫時機與防治參考。
病例摘要與臨床發現
一名41歲患者突發右側肢體無力與抽搐後送急診,影像檢查發現腦部及右下肺病灶,最後確診為肺腺癌合併腦轉移。治療歷程包含影像檢查、基因檢測、標靶藥物治療、腦部手術與肺葉切除,以及術後復健與心理支持。
此個案顯示肺腺癌在早期常無典型症狀,首次就診多因轉移或併發症出現而被發現,強調臨床上對不明神經症狀或系統性症狀的全面評估重要性。
肺腺癌為何難早期察覺
肺腺癌常起源於肺周邊,下呼吸道不易引發明顯咳嗽或胸悶等早期警訊。非吸菸者亦可能罹病,使得僅以症狀為依據的偵測容易延遲。當出現頭暈、咳嗽、體重下降或神經學異常時,病況可能已進展。
篩檢與檢查方式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為早期發現肺部病灶的主要工具,特別適用於具有吸菸史、家族病史或長期暴露油煙等風險因子者。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可評估原發病灶與轉移情形。
若影像懷疑惡性,會進一步進行病理與分子檢測。基因分型可揭示如EGFR等驅動基因突變,協助判斷是否適合標靶治療或臨床試驗。
跨科團隊的角色與治療選項
跨科討論能整合胸腔內科、胸腔外科、神經外科、放射腫瘤科與復健科等專業,根據病灶位置、基因檢測結果與病人整體狀況制訂治療計畫。治療選項可能包含標靶藥物、手術切除、放療與支持性照護等單一或多種組合。
在個案中,初期基因檢測未發現可用突變,但後續檢驗識別出EGFR exon 19 deletion,患者因此獲得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影像顯示肺部病灶縮小;同時針對腦部病灶進行手術,並由胸腔外科執行肺葉切除以達更徹底的局部控制。
治療過程中的支持措施與復健
手術與系統性治療期間,醫療團隊提供衛教、心理支持與康復安排,也協助處理社會與經濟面需求,例如申請相關補助或安排病友分享,減輕家庭壓力並提升治療接受度。
何時該就醫與篩檢建議
- 出現不明神經症狀、持續咳嗽或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時應及早就醫評估。
- 有吸菸史、家族肺癌病史、或長期煙油暴露者,應與醫療專業討論是否適合接受LDCT篩檢。
- 影像或病理有疑慮時,可討論分子檢測或臨床試驗的可能性,以尋求個人化治療機會。
個案經過整合性診療與復健後恢復工作能力,反映出多學科協作在複雜腫瘤照護中的價值。然而每位病人情況不同,治療選擇需由醫療團隊依個別風險與利益評估後共同決定,勿以個案結果直接推論所有情形。
重點回顧
本文以一例肺腺癌合併腦轉移的治療歷程說明LDCT篩檢、影像與基因檢測與跨科協作的重要性,同時提醒治療風險與篩檢覆蓋仍為未來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