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驟逝喚醒肺癌年輕化警覺 LDCT 篩檢成防治關鍵

2025-10-0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名人驟逝喚醒肺癌年輕化警覺 LDCT 篩檢成防治關鍵

名人逝世帶動對肺癌年輕化的討論,本文整理肺癌主要風險因子與高風險族群,說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LDCT 與基因檢測在早期發現與治療銜接的角色與限制,供讀者做資訊性參考。

為何肺癌出現年輕化趨勢

近期個案引發社會對肺癌年輕化的關注。台灣的統計顯示肺癌長期為癌症死因首位,發病多呈現「沉默」特性,常在晚期才被發現。

醫界指出,除了菸害之外,空氣污染、職業暴露、家族遺傳與內分泌因素等,均可能推動非吸菸者與較年輕族群的發病風險,提醒不能以年齡或吸菸狀態自我放鬆警覺。

誰屬於高風險族群

高風險族群的定義常涵蓋長期大量吸菸者與有肺癌家族史的人。臨床上亦觀察到相當比例的患者為非吸菸者,顯示風險因子多元且複雜。

  • 有明顯吸菸史者;
  • 有家族肺癌病史者;
  • 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或職業性致癌因子者。

LDCT 篩檢能帶來的變化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LDCT 作為篩檢工具的推廣,已在實務上改變診斷期別。自政策實施以來,三年累積受檢人次與檢出個案數顯示早期確診比例顯著上升。

政府與醫界的資料指出,推動公費 LDCT 篩檢後,早期病例占比提升,晚期病例比例下降,代表篩檢可將更多個案從晚期往早期移動,但篩檢本身有其適應症與檢出限制,需由臨床判斷選擇對象。

精準診斷與早期治療的角色

即便在早期接受手術治療,部分肺腺癌仍有較高復發風險,特定分子標記如 EGFR 突變會影響後續治療選擇與監測策略。

臨床建議早期病人進行必要的分子檢測(例如 EGFR、ALK、PD‑L1 等),以利醫療團隊規劃後續是否需標靶或免疫治療的輔助介入,期望在可行時降低復發與死亡風險。

健保資源與系統性挑戰

醫界提出,若篩檢能發現更多早期個案,健保與醫療資源應同步調整,確保篩檢後能順利接軌分子診斷與適切的輔助治療,否則篩檢效益會打折。

政策與臨床之間的銜接、藥物與治療可近性,以及早期治療給付的優化,都是未來需要持續討論與改善的面向。

何時需要就醫與篩檢考量

肺癌早期常無明顯症狀,常見的持續咳嗽、胸悶或疲倦不應被輕忽。醫師建議有高風險因素的人應主動與醫療專業討論是否符合 LDCT 篩檢條件,而任何健康疑慮仍以面談與檢查為準。

名人個案再次提醒社會,肺癌不僅限於特定族群,早期偵測、精準診斷與及時治療三者缺一不可。讀者如屬高風險族群或有家族史,建議主動諮詢合格醫療機構,評估是否適合接受篩檢或進一步檢查。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肺癌年輕化與非吸菸者風險,指出 LDCT 篩檢與分子檢測能提高早期發現與治療銜接效果,但篩檢後的治療資源與適應性限制仍需政策與臨床同步強化。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