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台灣約有1萬3千人被診斷出肺癌,且肺癌多年來一直穩居本國死亡率的首位。尤其是小細胞肺癌(Rapid Small Cell Lung Cancer),其惡性程度高、發展迅速,早期診斷困難,治療進展緩慢。然而,近期免疫治療的引入為此類肺癌帶來了新希望,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逐步成為可能。本篇將深入探討小細胞肺癌的特徵、過去的治療瓶頸,以及最新的治療策略與未來展望。
小細胞肺癌的特徵與臨床挑戰
小細胞肺癌在台灣的五年存活率僅有6%,遠低於非小細胞肺癌,其高惡性特徵也使得治療難度增加。台北醫學大學人體研究處的專家指出,這種類型的肺癌具備以下四大特徵:
- 發現時間晚,已廣泛轉移:超過70%的病人在確診時,肺癌已經進入晚期,手術的適應性不足,治療挑戰增大;
- 癌細胞增生速度快:每30天腫瘤體積可增加一倍,疾病惡化速度極快;
- 轉移範圍廣泛:經常發現腫瘤已轉移至腦或骨,約50%的患者存在腦轉移;
- 復發機率高:即使接受化學治療,癌細胞快速產生抗藥性,6至12個月內易再次復發。
過去的治療困境與新進展
在過去20年間,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僅限於化療,面對癌細胞的快速增長與轉移,抗藥性問題嚴重。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臨床經驗顯示,超過七成的患者在診斷時已經是擴散狀態,化療的平均存活期僅約4.9個月,令人堪憂。
免疫治療帶來新的治療契機
近年來,免疫治療逐漸成為小細胞肺癌治療的突破口。研究證實,經由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Atezolizumab與Durvalumab)的加入,可以顯著提升患者的存活時間。以免疫治療與化療併用方案為例,相關臨床試驗指出,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存活超過一年半,遠優於傳統化療的成效。
主要藥物與使用現況
在目前的臨床實務中,Atezolizumab已獲得衛福部核准用於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每月藥費約15萬元,建議持續使用可以最大化療效。另一款免疫藥物Durvalumab也正進行相關申請,未來將使更多患者受惠於先進的療法。
治療實例與專家建議
台大醫院的陳崇裕醫師分享,一位59歲的地方民意代表,曾在2015年胸部檢查正常,但2019年因為肺部異常確診為第四期小細胞肺癌。經過化療與免疫治療後,病情獲得良好控制,得以繼續服務社區,展現了新療法的實際成效。專家提醒,長期抽菸、肺部家族病史者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提早發現肺癌,才能增加治療成功的可能性。
預防重於治療 小細胞肺癌的高危族群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小細胞肺癌與吸菸密切相關,長期吸菸者或有肺炎家族史的人,建議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并且積極戒菸戒酒,降低罹病風險。隨著醫學技術向精準化、個人化方向發展,肺癌治療已不再是一刀切,針對不同亞型的策略也在不斷進步,期待未來能將免疫治療納入全民健康保險,造福更多癌症患者。
肺癌,尤其是具有高惡性的小細胞肺癌,依靠早期預防、早篩與多元化治療策略,逐漸朝向長期控制與生命延長的目標邁進。醫界的努力與新藥的研發,讓患者在絕望中看到希望,也為未來的治療展現更大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