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獸胃線蟲感染病例與預防要點

2025-10-13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海獸胃線蟲感染病例與預防要點

本報導記錄一例疑似因生食海產而發生的胃內寄生病例,說明臨床出現的出血與貧血表現、內視鏡診治流程,以及食安上可行的冷凍與烹調預防要點,並提醒何種情況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以利後續檢查與處理。

案例回顧

一名51歲男性於聚餐後食用生魚片與烏賊,數天內出現黑色糞便、頭暈、上腹痛與心悸,前往急診檢查。抽血顯示血紅素由14下降至10,入院接受胃鏡檢查時發現胃潰瘍並合併幽門桿菌感染,此外在賁門附近發現一條約2公分、冬粉狀的活動性異物。臨床醫師以器械夾除該異物,病理證實為海獸胃線蟲,病人並接受潰瘍藥物與幽門桿菌除菌治療,症狀逐步改善。

症狀與臨床表現

感染海獸胃線蟲後的臨床表現多樣且不一定會出現症狀。部分患者在食用後48小時內出現腹痛、噁心、嘔吐、腹脹或腹瀉,糞便可能含血或黏液,有時伴隨低燒或過敏性皮疹與搔癢。也有不少個案是在胃鏡檢查時偶然發現寄生蟲。

由於人並非該寄生蟲的主要宿主,蟲體通常無法在人體內完成繁殖,多數病例在數週內可自行消退,極少數可能持續更久而需進一步處置。

診斷與處置要點

內視鏡檢查是確定診斷的常用工具,臨床上若在胃腸黏膜上見到寄生蟲,醫師會視情形以器械直接夾除,同時行病理檢驗以確認種類。現有報導與臨床作法以內視鏡移除為主要治療手段,藥物治療的效果在臨床應用上並無廣泛而確定的替代方案。

若合併潰瘍或細菌感染,會依病情給予對應藥物治療與支持性處理,醫療團隊會根據檢查結果調整後續追蹤計畫。

如何降低感染風險

任何未充分加熱的食物均可能存在寄生蟲風險。報導中提及的飲食迷思如芥末、醋、薑或蒜等調味料,並不能殺滅蟲體或取代適當的加熱或冷凍處理。

若以生食方式享用海產,冷凍處理是被建議的風險減少措施。主管機關建議可採用低溫急凍處理以降低寄生蟲感染機會,例如在特定溫度與時間下的冷凍可使蟲體失去活動力。此外,相較於鹹水捕獲的漁獲,淡水養殖的海產被認為帶有蟲體或蟲卵的機會較低。選擇來源可靠且經過適當處理的食材,有助於兼顧安全與風味。

何時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若出現黑色糞便、明顯貧血癥狀、持續或加劇的上腹痛、無法控制的嘔吐或其他全身症狀,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以評估是否需要檢查與處置。醫師會依個案症狀與檢查結果決定是否進行內視鏡檢查或進一步治療。

本案提醒,面對生食相關的消化道不適,臨床表現變化多且需個別評估。對於喜愛生食的族群,理解其風險來源與可行的食安措施,有助於降低意外發生的機會。

重點回顧

報導一例因疑似生食海產導致胃內寄生的臨床處置,說明內視鏡夾除為主要治療、常見症狀與冷凍處理等預防要點,並提醒症狀持續或出血時應尋求醫療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