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清理與類鼻疽風險提醒

2025-10-0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雨後清理與類鼻疽風險提醒

颱風或豪雨後泥水與積水可能增加類鼻疽感染風險,本文說明感染途徑、常見症狀、易感族群、檢查與治療挑戰,以及穿著防水長靴、手套與包紮傷口等災後自我保護要點,提醒何時應儘速就醫。

什麼是類鼻疽

類鼻疽是由伯克氏菌所引起的細菌性感染,該細菌常存在於土壤與淡水環境。在亞熱帶或多雨地區,颱風暴雨之後環境翻動與泥水擴散會增加人與污染水土接觸的機會,進而提升感染風險。

誰屬於高風險族群

有慢性病史的人、常在戶外工作或接觸土壤與積水的工作者,例如農民、建築工人、救災及清理人員,應被列為關注對象。開放性傷口或免疫功能較弱者也可能面臨較高風險。

感染途徑與臨床表現

類鼻疽的主要感染途徑包括皮膚接觸、吸入汙染空氣顆粒與經口攝入。潛伏期可短至一兩天,也可能延長數週或更久,因此症狀出現的時間具有高度變異性。

臨床表現範圍寬廣,輕微時可能只有局部紅腫或膿瘍,嚴重時則可能出現發燒、全身感染徵象或呼吸道症狀。早期症狀不典型時,診斷與醫療機構的經驗有關,可能造成延誤。

檢查與治療面向

確診通常需要臨床評估與實驗室檢驗,醫師會依患者病史、最近活動史及檢體報告判斷。治療相對複雜,部分常用的第一線抗生素對此菌療效有限,臨床上可能採用針對性較強的抗生素並延長療程。

由於治療需個別評估與專業處置,若懷疑感染或症狀持續惡化,應由合格醫療人員進行診斷與治療安排,避免自行用藥或延誤就醫。

災後自我防護要點

清理泥濘或積水時,落實個人防護是重要的預防措施。建議可採取的基本步驟包括

  • 穿著防水長靴與口罩,以及耐水手套以減少皮膚直接接觸
  • 如有皮膚破損,先以清水沖洗並妥善包紮、保持乾燥
  • 使用消毒劑時遵循產品標示與稀釋建議,注意眼睛與皮膚保護
  • 清理期間避免直接用手觸碰臉部或未包紮的傷口

何時應儘早就醫

若在災後從事清理工作或接觸污染水土後出現發燒、持續傷口紅腫化膿、呼吸困難、咳嗽伴有痰或其他全身不適,建議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近期暴露史。提供活動與接觸史有助醫師評估感染可能性並安排適當檢查。

災後清理與重建固然重要,但自身健康也不可忽視。做好防護、注意傷口照護並在必要時及時就醫,可降低感染風險並縮短病程的不確定性。

重點回顧

類鼻疽在颱風或暴雨後土壤與淤水中較易擴散,本文說明感染途徑、易感族群及防護要領,提醒穿防水長靴、手套與妥善包紮傷口並於有症狀時儘速就醫,留意診斷與治療的複雜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