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雨後泥水暴露與類鼻疽風險新聞專欄

2025-10-02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豪雨後泥水暴露與類鼻疽風險新聞專欄

颱風或豪雨後泥水與土壤可能散布伯克氏菌,增加類鼻疽感染風險。本文以科普角度說明主要感染途徑、臨床表現與就醫時機,並提醒清理環境時的暴露風險與診斷挑戰,協助讀者評估暴露後的注意事項。

類鼻疽是什麼

類鼻疽由伯克氏菌引起,該菌常見於土壤與淡水環境。台灣屬於亞熱帶地區,在颱風或暴雨期間,土壤與積水攪動後,環境中此類細菌可能被擴散,增加人畜暴露的機會。這是一種人畜共通的細菌性感染,臨床表現多樣,診斷上可能具挑戰性。

主要感染途徑

感染方式以三種為主,暴露後應提高警覺:

  • 皮膚接觸:皮膚破損或傷口接觸受污染的泥水是常見路徑。
  • 吸入氣溶膠:清理積水或土堆時若產生含菌塵土,吸入可能引發呼吸道感染或肺炎。
  • 經口攝入:飲用或食用受污染的水與食物,尤其是未煮熟或處理不當的情形,可能導致感染。

誰會比較容易暴露於風險之中

在颱風、豪雨後從事家園清理、農作物處理或建築修復的人,接觸積水與泥土時風險較高。民眾若不慎以赤腳或穿拖鞋涉入積水,或在清掃過程未保護傷口與呼吸道,都可能增加感染的機會。

臨床表現與併發症

類鼻疽的臨床表現範圍廣泛,輕微時可出現局部蜂窩性組織炎、紅腫熱痛;嚴重時可能發展為肺炎、菌血症,甚至敗血性休克。部分病例若控制不佳,可能侵犯骨骼或關節,造成骨髓炎或關節炎等嚴重併發症。

潛伏期變異大,報導範圍從一天到二十一天,個別案例甚至數月後才出現症狀,這種變化增加了診斷的困難度。部分地區醫療機構因臨床經驗較少,對類鼻疽的識別與處理可能更具挑戰。

如何評估暴露後的注意事項

若在暴雨或清理積水時有明顯傷口接觸泥水、出現持續發燒、局部紅腫熱痛或呼吸道症狀,建議儘速向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諮詢。早期的臨床評估有助於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與處理。

在清理環境或從事相關作業時,採取基本防護可以降低風險,包括避免裸露皮膚直接接觸污泥、妥善覆蓋傷口、在可能產生塵土時適當保護呼吸道等。考量診斷上的不確定性,出現持續或加劇的症狀時,應尋求醫療評估。

與其他疾病的差異

有人會將類鼻疽與過去提及的某些慢性毒性疾病混淆,但兩者成因不同。類鼻疽為細菌感染,而其他疾病可能與長期暴露於特定化學物質有關,臨床與流行病學背景亦不相同,臨床判斷需依暴露史與檢驗結果綜合評估。

本專欄以記者與醫療專業的角度整理相關風險認知與就醫時機,提醒在極端天候後處理環境殘留物時,重視皮膚保護與暴露歷史,並向醫療專業人員尋求評估,以免延誤診斷。

重點回顧

類鼻疽在豪雨後泥水曝露下風險增加,主要經皮膚、吸入或攝入感染。留意持續發燒或傷口惡化並儘速諮詢醫療專業,診斷與潛伏期具不確定性。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