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指南:四步驟幫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2025-07-1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行動指南:四步驟幫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在面對心理健康需求時,許多民眾可能會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心理治療專業人員。目前,心理治療師的背景多樣,包括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等,選擇時需要掌握一些關鍵指標來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健康專家。本文將詳述如何透過四個步驟,幫助你找到最符合需求的心理治療師,促進心理健康改善。

選擇適合的治療場域是第一步

需要用藥的個案應選擇醫療院所

只有醫師具備開立精神科用藥的資格,因此若您需要藥物治療,建議前往醫療院所尋求專業診療。對於需要心理治療的民眾,可以先在社區心理治療所或醫院心理科找尋資源,特別是有政府補助或公益方案的相關資源,能有效降低經濟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或急性情緒問題,則建議直接至專業的心理諮商所或精神醫療院所接受治療,以獲得最適當的輔助與照護。

急需治療者應選擇心理諮商所

根據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公私立大醫院雖能提供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但由於預約排隊可能需等待數月,若等不及者,則可以選擇自費的心理所或診所。大醫院還常提供多元的團體課程,適合願意分享經驗或接受集體治療的患者。反之,希望獨立私密氛圍或一對一診療的個案,可以考慮心理所進行治療。

第二步是看專業證照

確認心理治療者的資格與背景

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指出,持有國家認證證照的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包括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以及精神科醫師等。此外,一些醫院會有精神科護理師或社工,主要協助病人連結社會資源與提供家庭治療。
現今市面上也有不少培訓課程與證照證書,但培訓質量不一,部分只需短期工作坊,建議將其作為心理治療師的加分條件而非唯一判斷依據。建議優先選擇經過長期訓練、擁有正式資格的專業人員。

專業背景的深度累積很重要

心理治療專業者在完成學業與取得證照後,仍需在實務場域中不斷累積經驗。台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王浩威分析,台灣的心理治療培育系統多偏重認知行為療法與家族系統治療,缺乏對精神分析等長時間深層取向的訓練。實習經驗豐富的專家,能提供更全面、多層次的心理治療服務。至於選擇治療師時,了解其專業背景與經驗累積,將有助於找到具有專長的心理健康照護者。

第三步了解治療師的專業養成背景

不同專業領域的培育差異

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多經過系統的專業訓練,但不同的工作背景會影響其治療範圍與專長。長期在醫學中心工作的心理師,較熟悉嚴重精神疾病和老年患者;而在學校或特教中心服務者,則較掌握兒童與青少年的特殊需求。心理治療師的背景養成與其專業取向息息相關,選擇時,建議了解其專業經歷與訓練重點,以符合個人需求。

信賴專業背景的建議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專家建議,動徵心理治療師的養成背景是值得留意的指標。選擇具有豐富經驗並長期在專業環境中服務的心理師,較能提供高品質的治療。了解其過往的工作場域,包括學校、診所或醫院,有助於判斷其專長領域與服務範圍,期望找到最適合自己問題的治療師。

第四步:了解自己對治療師的期待

在治療過程中的個人偏好

王仁邦醫師表示,選擇心理治療師時,除了專業背景外,也應思考自己在治療中的偏好,例如希望治療師的性別、治療的取向或風格(如較偏向引導或陪伴式)、是否希望有婚姻或育兒經驗,以及是否有宗教信仰等。這些因素可能影響治療的舒適感與合作度。

經驗豐富的治療者未必是最適合的

根據臨床經驗,有些長者可能偏好具有豐富社會經驗的年長心理師,然而是否最適合自己,仍須透過多次嘗試來判斷。建議患者在實際接觸後,評估治療師是否能符合自己的期待,找到能建立信任與互動良好的專家才是最重要的。

用藥已在服用還需要心理治療嗎

專家表示,持續在用藥的患者,是否還需要心理治療,應視個案情形而定。成大醫院精神科主任陳柏熹提醒,要了解目前用藥的效果,若無明顯改善,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調整藥物或加入心理治療,並考慮尋求第二醫師意見。

此外,不同醫師在對精神疾病的理解與治療方式上也略有不同。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李俊毅指出,國內精神科醫師多偏重生物醫學模式,更著重大腦科學與藥理,也因此與偏向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療者,理論與方法有所差異。不同取向各有優勢,民眾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以憂鬱症為例,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醫師不會完全依循傳統的九大症狀界定他們的看法,更著重人格與人際關係的深層面。所以,選擇藥物或心理治療時,要根據自身需求深入了解不同專業的特點,才能做出最符合自身的決策。馬偕紀念醫院也規劃推動醫病共享決策,提供詳盡的治療資訊與用藥成效評估,幫助患者掌握治療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