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接收疫情訊息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專家提出三大原則提升精神免疫

2025-07-0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過度接收疫情訊息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專家提出三大原則提升精神免疫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斷變化,媒體與社群平台持續傳播大量疫情資訊,許多人因此感受到心理壓力與焦慮,甚至出現所謂的「心理毒性」。專家提醒,過度追蹤疫情消息可能比病毒本身更具破壞性,建議採取有效的心理調適策略,幫助提升免疫力並維持心理健康。以下是醫療專家提出的三個重要原則,能幫助民眾在疫情期間更好管理心理負擔。

過度恐懼可能比疫情更危險

事實上,雖然新冠病毒的病毒傳染力依然存在,但疾病的致病率和死亡率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已明顯下降。全球經驗也顯示,過去的疫情並非不可控制,台灣在防疫措施方面已有一定成效。但是,民眾的恐懼與無知,可能導致心理崩潰,遠勝於感染的威脅。專家建議民眾應該認識最新的疫情知識,並採取理性思維來因應疫情,避免讓無知轉化為無助的恐慌。以下三個原則可以作為情緒調適的指引:

  1. 減少過度接收疫情訊息,控制心理負擔。每日接收疫情資訊不宜超過半小時,並只參考官方權威的消息來源,例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各地方衛生單位發布的內容,避免被社群媒體上未經證實的訊息干擾。
  2. 設定有趣且有益的生活目標。疫情限制下,不妨轉換思維,專注於自我成長、家庭互動或健康習慣的建立,例如感謝當下、修養身心。
  3. 刻意練習積極正向的思考方式。面對負面事件時,不要用放大鏡去檢視,而是像手電筒一樣,強化積極信息的傳遞,並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推動自己進步。這樣的心態有助於建立更堅韌的心理免疫力。

提升免疫力的研究發現

多項研究指出,免疫力較佳的人通常具有一定的生活習慣,包括固定運動、規律作息與充分睡眠;此外,營養均衡和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交活動,也是建立免疫防護的關鍵要素。這在疫情期間尤其重要,因為免疫系統的健康直接影響抵抗病毒的能力。專家建議透過日常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強化身體的病毒防禦能力,用健康的身心迎接挑戰。

(均衡飲食是維持免疫力與好心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最新調查,即使無症狀感染者比例高達40-50%,但他們仍有感染他人的可能,尤其是有症狀的感染者,傳播風險更大。尤其是在與確診者同住的情況下,感染機率約為29%。因此,除保持個人衛生習慣外,感染者應及時自主隔離,降低周遭群體的傳染風險。

正確防疫措施不可少

不論何時,基本的自我防護措施仍是防疫的基礎,包括勤洗手、少摸臉,以及佩戴口罩(建議使用合格的醫療口罩,避免雙層口罩無必要)。為了進一步減少感染風險,民眾亦應積極接種疫苗。台灣目前主推的疫苗為AZ疫苗,其有效性受到肯定,但仍需注意少數罕見血栓風險,尤其是年輕女性需留意相關症狀。接種疫苗後,仍應持續配合防疫措施,避免過度放鬆。

疫苗接種與防疫的共同努力

疫苗可以大幅降低重症率與死亡風險,但保護力並非立即發揮,且不代表完全免疫,病毒仍可能變異。因此,持續遵守公共衛生規範仍是防疫的重點。國民良好的衛生素質與配合疫情防控,才能共同抵禦病毒的傳播,尤其在社區感染風險較高的時期。最後,社會的團結與理解,也是維護公共心理健康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對於疫情的警覺與樂觀心態同等重要,只有理性應對,才能在疫情中保持身心健康。若想了解如何辨別新冠肺炎的不同症狀,以及區分感冒與COVID-19,建議參考相關專業資源,以充實自己的疫情知識。讓我們一同攜手,向健康的未來前進。

本文旨在提醒讀者在資訊爆炸與疫情繁雜背景下,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適時調整心態,才能在防疫戰役中,守住身心的平衡與韌性。願所有民眾都能從疫情中汲取力量,走向更健康、更堅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