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社會,許多人信奉「新陳代謝變慢是導致體重增加的主因」,但科學研究卻指出,成年期的基礎代謝率(BMR)在20歲到60歲之間其實相對穩定,直到60歲之後才逐步降低。事實上,若想控制體重,了解身體的新陳代謝實際狀況與飲食習慣的調整才是關鍵。本篇將探討專業醫師如何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革新,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並減重24公斤的經驗分享。
認識新陳代謝與現代致胖環境的關聯性
當前,我們所處的環境被稱為「致胖環境」(Obesogenic Environment),它促使人們在日常中過度攝取高熱量食物,卻缺乏足夠的體動,逐漸引發體重上升。主要原因在於基因與環境的反差,我們的遺傳基因在狩獵時代適應飢荒,但在富裕、便利的現代社會中,這些基因反而成為負擔。特別是在台灣,過重與肥胖的比率已超過50%,成為亞洲最胖國家之一,危害國人整體健康。
過多醣類攝取導致的健康危機
過去普遍認為,減少糖的攝取就能控制體重,但研究發現,蔬菜、米飯、麵包和水餃等主食中的醣類攝入,反而是經年累月中最容易讓人無意中攝太多的部分。醣類是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但當攝取過量,未被立即利用的醣會在肝臟轉化為脂肪,特別集中在腹部,形成腹部脂肪,進一步增加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低醣飲食實踐醫師的成功案例分享
由於長期從醫經驗,游能俊醫師見證糖尿病的高發與治療困難,便親自投入低醣飲食方式的研究與實踐。起初,他以身試醣,親自測量血糖反應,並藉由調整飲食來逆轉糖尿病前期,成功瘦下24公斤,並將體脂率維持在20%以下六年不變。此經驗不僅證明醣類份量控制的重要,也展現正確飲食與運動習慣的長遠效果。
低醣飲食的核心原則與實施方式
游醫師提倡的133低醣飲食中,蔬菜占一半,蛋白質約一杯(約7克),而醣類則控制在一餐40克,約等於一份米飯或麵條。此方案強調配色多樣的蔬菜攝取,並鼓勵選用不同食物搭配,平衡營養且不會有挨餓感。更重要的是,經由長期堅持,減脂效果顯著,並改善血糖穩定度。
中年改善新陳代謝的策略建議
餐盤比例建議:每餐攝取一份醣類,搭配三份不同種類的蔬菜,以及每天兩次半碗水果,以約90克醣類為標準。此方法符合醫學建議,有助於降低醣脂累積,避免脂肪囤積,從而維持健康體重與良好代謝。微調飲食習慣,不必等到老年才開始重視,從年輕時就打造良好基礎,才能促進長遠健康。
維持肌肉量,為抗老做好準備
肌肉質量在25歲達到高峰後會逐歲遞減,尤其到60歲速度會加快,因此攝取足夠蛋白質變得十分重要。建議成人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1.2至1.5克蛋白質,面臨肌少者更應增加至每公斤1.5克,以維持肌肉質量,抗老防衰。日常飲食中加入豆腐、蛋、乳製品等優質蛋白,能有效延緩肌少,促進新陳代謝。
生活習慣的整合與長遠維持
醫師強調,飲食改變不宜採取階段式,應從一開始就建立起完整的生活習慣,這樣能更容易堅持到底。長久的習慣養成,將使健康管理事半功倍,避免反覆的飲食調整與心理阻力。持續的飲食與運動規律,是維持身心健康最穩固的基礎。
除了飲食調整,適量運動與良好的作息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才能讓新陳代謝長期保持活力,達到抗老、預防慢性疾病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