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介入可降低失智症風險 失智症預防要點

2025-09-1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中年介入可降低失智症風險 失智症預防要點

最新研究與國內調查提示,約可透過控制多項可改變因子來延緩或預防失智症。本文整理關鍵風險因子、檢查與生活型態要點,說明何時介入與何時就醫可以提升預防成效。

為何中年是失智症預防關鍵期

研究與專家指出,控制心血管與代謝相關的慢性病是減少失智風險的重要方向。多項觀察顯示,中年期的體重、血糖、血壓與血脂等指標變化,與未來罹患失智或認知功能衰退有顯著關聯,因此四十歲以後即為重視失智症預防的黃金期。

十四項可改變的失智症風險因子

研究將可調控的風險因子分布於不同生命階段,包含兒童期、青年前期、中年期及老年期的多種可介入項目,常見重點如下

  • 教育程度偏低(兒童與青年期相關)
  • 中年期聽力喪失
  • 中年期血脂異常
  • 憂鬱或心理健康問題
  • 頭部外傷史
  • 身體活動不足
  • 糖尿病與血糖控制不佳
  • 吸菸行為
  • 高血壓
  • 肥胖問題
  • 過量飲酒
  • 老年期社交孤立
  • 空氣污染暴露
  • 視力喪失

這些因子中,許多屬於慢性病管理或生活習慣範疇,透過及早介入與持續監測,可望降低長期風險。

數據與臨床觀察的要點

流行病學報告提示,約四成以上的失智病例可能與可改變因子相關。局部調查也顯示高齡族群中失智盛行率顯著,實際受影響人數可能被低估。觀察性研究進一步指出,體重指標、糖尿病與血壓等與失智風險間存在量化關係,提醒臨床與民眾重視中年期的健康管理。

可採取的檢查與生活型態調整

針對已知風險因子,可從下列方向著手:

  • 定期健康檢查以掌握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