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椎間盤突出導致脊髓壓迫 微創手術助高齡患者恢復行動力

2025-10-31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頸椎椎間盤突出導致脊髓壓迫 微創手術助高齡患者恢復行動力

一名高齡合併多重慢性病的患者因頸椎椎間盤突出造成脊髓嚴重壓迫,醫療團隊以跨科評估與微創手術處理,術後短期內神經功能顯著改善。本報導說明症狀、檢查重點與跨專科照護要點,供一般讀者了解就醫時機與術後復原方向。

病例概述

一位年長患者長期合併心血管疾病與內分泌問題,並持續使用抗凝血藥物,日前因跌倒後出現四肢無力及手腳麻痛。影像檢查顯示頸椎第三至第四節有外傷性椎間盤突出,導致脊髓受到明顯壓迫。經團隊討論後,考量患者多重疾病與用藥風險,選擇微創手術並同步進行術前整合性評估與風險控管。

症狀表現與就醫時機

頸椎椎間盤突出引發脊髓受壓時,常見症狀包括手麻、手力下降、步態不穩或下肢無力。若出現突然加重的運動功能喪失、無法自行行走或明顯感覺異常,應儘速就醫接受神經系統評估與影像檢查,以避免可能的不可逆性神經損傷。

頸椎椎間盤突出 檢查與治療考量

影像檢查以核磁共振影像為主,用以確認椎間盤突出位置與脊髓受壓程度。對於合併心血管疾病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的患者,手術前通常會由心臟科、麻醉科及其他相關科別進行跨科評估,評估麻醉風險並調整用藥策略,降低圍手術期併發症風險。

治療選擇依病情而定,從保守治療到手術不等;當影像與臨床症狀顯示脊髓高度受壓且出現明顯神經功能缺損,醫療團隊可能考慮以減壓為主的手術處置。報導病例中採用顯微微創方式執行椎間盤切除並植入支架融合,旨在減少手術時間與組織損傷。

術中與術後照護重點

手術與麻醉過程需要嚴格監控血流動態與凝血狀態,術中影像與顯微設備可協助精準減壓與植入器材。個案中手術時程約一小時,術中出血量少,術後神經功能在短期內即見改善。

  • 術後需持續評估神經功能、傷口情況與感染跡象。
  • 藥物管理包括原有慢性用藥的調整與必要的止痛或神經保護處方,由醫師決定。
  • 復健與物理治療常為術後恢復的重要一環,有助於重建肌力與步態穩定性。

跨專科團隊的角色與醫療資源

高風險患者的處置強調跨專科整合,包括神經外科、麻醉科、心臟科、內科與復健團隊的協同作業。充足的術中影像、導航系統與顯微手術裝備,有助於提升手術精準度並降低併發症發生機率。病人從術前評估至術後復原的連續照護,有利於縮短住院時間與改善復原品質。

本案顯示,面對頸椎椎間盤突出合併脊髓壓迫的高齡複雜病人,早期影像診斷、跨科風險評估與適切的手術處置,能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改善神經功能並恢復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讀者如遇類似症狀,建議儘速諮詢合格醫療團隊以獲得適切評估與安排。

重點回顧

本案例說明合併慢性病的高齡患者因頸椎椎間盤突出造成脊髓壓迫,透過跨專科評估與微創減壓融合手術,術後神經功能快速改善,但仍需重視圍手術期風險評估與復健規劃。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