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台灣多地報導了幾起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的猝死事件,這些消息引發了大眾對疫苗安全性以及接種風險的關注。本文將從官方統計資料、國際數據及專業醫學分析出發,探討疫苗引發不良反應尤其是死亡事件的真實情況,並針對不同疫苗廠牌的副作用差異進行分析,以協助民眾理性評估疫苗安全性問題。
莫德納疫苗施打後猝逝事件詳述
今年7月,台灣高雄、台南以及新北地區相繼傳出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的猝死案例。一名70歲男子在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短短半小時內發生嚴重休克,經醫院搶救仍不幸病逝。患者具有中風與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另一位85歲的女性長者,接種後第二天早晨被家人發現已經猝死,該長者並無慢性疾病史。此外,還有一名64歲的患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的男子,在接種後兩天內不幸過世。這些事件讓很多長輩與家屬對疫苗安全性產生疑慮,但是否與疫苗直接相關仍待專業鑑定。
台灣疫苗接種後的不良事件統計與分析
根據台灣疾病管制單位公布資料,台灣自疫苗開打以來,約有超過300例因疫苗相關的不良反應或死亡事件,比例約為每百萬接種者中有13.3例。經過專家解剖與調查,發現大多數的死因與慢性疾病有關,如心血管疾病、顱內出血及其他健康問題,僅少部分案件死因仍在調查中,尚未找到明確的因果關聯。
不同疫苗廠牌的副作用與風險比較
AZ疫苗的副作用與危害
AZ疫苗由於在試驗階段的血栓併發症報告較多,曾引發部分國家暫時停止使用此疫苗。數據顯示,AZ疫苗在第一劑時,容易出現較為明顯的不適反應,包括頭痛、疲勞與肌肉酸痛等,且有較高的血栓風險。歐盟至6月19日的官方資料中,涉入血栓的死亡事件約有3,364例,占整體死亡通報的1.15%。
莫德納與輝瑞疫苗的比較
相較之下,莫德納與輝瑞的mRNA疫苗在副作用程度上較AZ稍為溫和,但在施打第二劑時,不良反應如發燒、肌肉酸痛較為明顯。歐盟資料指出,莫德納疫苗在死亡風險方面,登錄的死亡事件數約為4,147例,占總死亡通報的8.41%,高於AZ的比例,但施打比例較低,可能影響數字解讀。至於輝瑞疫苗,死亡事件約7,420例,占比約3.11%,整體副作用較屬於中等偏低的範疇。
疫苗死亡風險的科學解析
大量國際數據表明,疫苗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甚至死亡的案例屬於極端罕見的事件。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系統(VAERS)已收集至今約有4,434起死亡通報,但這些資料並未確認疫苗是唯一原因。研究指出,很多死亡案例是因其他自然疾病、意外事故或染疫後併發症所致,且此系統本身設計為被動收集,不代表直接證明疫苗有因果關聯性。此外,歐盟的數據亦顯示,多數死亡個案多為高齡或體弱者,風險較高的群體應加強醫學評估與監控。
高齡患者與慢性病患者的接種建議
針對身體較虛弱或已有多重疾病的長者,專家建議應謹慎評估是否接種新冠疫苗,尤其是在臨床衰弱評估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中,若評估達到嚴重或末期階段,建議暫緩接種,以避免加重身體負擔。挪威等國研究指出,老年和病情嚴重患者在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甚至死亡的比例較高,凸顯對這類族群進行個別醫學判斷的重要性。
疫苗安全性與未來考量
雖然疫苗可能導致嚴重副作用或死亡事件,但整體來看,疫苗預防新冠肺炎重症與死亡的絕對效益大幅超越其風險。專家普遍認為,接種疫苗的益處遠高於潛在風險,尤其是新的病毒變異株快速演變,疫苗可提供更有效的群體免疫屏障。醫學界強調,民眾應理性看待疫苗安全性,並在就醫前諮詢專業人員的評估與建議,以作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決策。
綜合國際資料與科學研究,疫苗所引起的嚴重副作用與死亡事件雖有發生,但比例極低,且多與個體身體狀況密切相關。專業醫療團隊表示,想要降低相關風險,建議民眾評估自身健康狀況,並依照醫師建議選擇適合的疫苗品牌。透過科學與理性的角度,面對疫苗風險,才能更從容地擁抱防疫成功的未來。
在疫苗接種的背景下,持續監測與資料分析是確保公共衛生安全的關鍵。未來,隨著疫苗研究與科技進步,預計能為不同高風險族群提供更個性化的保護方案。
本篇文章資料整理自國內外相關研究、官方公開統計以及專家醫療評估,旨在提供民眾客觀分析與參考意見,幫助大家以理性態度看待疫苗安全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