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投縣擴大推動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篩檢,提供碳13尿素吹氣與糞便抗原等公費檢查。本文整理篩檢執行情形、檢驗結果及後續追蹤要點,說明適用族群與日常保胃建議,協助民眾判斷就醫時機。
為何關注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
胃癌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且每年有超過四千人被新診斷為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公認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因子。感染後可能引發慢性胃炎或胃潰瘍,長期發炎則提高癌化風險。
感染初期常無明顯症狀,因此篩檢有助於早期發現。若檢測陽性並在醫師指示下接受除菌治療,可降低未來罹患胃癌的相對風險。
南投地方篩檢執行情況
南投縣衛生局結合鄉鎮衛生所,將篩檢服務深入社區與部落,針對不同族群使用不同檢驗方法。自111年起在特定原住民族地區提供碳13尿素吹氣檢測;自114年起在部分城鎮推動45至74歲族群的糞便抗原檢驗,作為早期偵測工具。
截至目前,地方篩檢累積服務862人:其中以碳13尿素吹氣法檢驗723人,陽性269人;以糞便抗原檢驗139人,陽性11人。對檢驗結果疑似異常者,衛生機構會協助安排除菌藥物治療或胃鏡檢查等後續醫療處置。
公費篩檢政策與適用族群
衛生福利部自115年起推動擴大公費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政策內容包括45至74歲民眾可享有終身一次免費糞便抗原檢查;原住民族地區20至44歲且從未接受過相關檢測者,可享終身一次免費碳13尿素吹氣檢驗。
若檢驗結果為陽性,相關單位會協助轉介至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進行後續評估與處置,可能包括除菌藥物治療或安排胃鏡檢查,以確認是否有潰瘍或癌前病變。篩檢與後續處置應由醫師判斷,並依個別醫療情況調整。
症狀提示與就醫時機
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見警示包括持續性胃痛、腹脹、黑便、食慾不振或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出現上述症狀或屬高風險族群(如有家族病史或既往胃病)時,建議儘速就醫評估,不要拖延診斷與處理。
日常保胃的實務建議
以下為地方衛生單位與健保常見的生活建議,可作為日常保健參考:
- 及時檢查:若有持續性胃部不適或疑似症狀,請就醫診斷;有胃癌家族史者應安排行之的追蹤檢查。
- 良好衛生習慣:落實公筷母匙或避免共杯共食等行為,可降低幽門桿菌傳染風險。
- 健康飲食:減少醃製、煙燻、油炸與高鹽加工食品攝取,多吃新鮮蔬果與均衡飲食。
- 規律運動:維持適度運動有助於整體免疫與消化功能。
- 遠離菸檳酒:戒菸、避免檳榔與節制飲酒能降低胃部慢性刺激與致癌風險。
記者觀點
地方推動的篩檢方案能讓更多社區民眾在無症狀階段獲得檢查機會,並透過陽性個案的追蹤與處置,降低後續發展為嚴重疾病的機會。然而篩檢並非萬無一失,檢查結果與治療需經由醫療專業評估,民眾仍應就個人情況諮詢合格醫師並配合後續追蹤。
重點回顧
文章說明南投推動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篩檢政策、適用年齡與檢查方式,提供篩檢後追蹤與除菌或胃鏡安排的流程說明,同時提醒篩檢限制與需醫師評估的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