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推廣心理健康與心理韌性 系列活動回應世界心理健康日

2025-10-0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南投推廣心理健康與心理韌性 系列活動回應世界心理健康日

南投縣府以世界心理健康日為契機,透過社區活動、心靈講座與生活型態建議推廣心理健康與心理韌性,說明災後常見心理反應、尋求支援的途徑與自我照護原則,提供實務導向資訊以利民眾覺察與應對。

地方活動與推廣重點

南投縣政府衛生局響應世界心理健康日,推出一系列社區活動與宣導,主題聚焦在災難與逆境下的心理健康與心理韌性。透過講座、互動工作坊與社區行動,活動旨在提高民眾對心理自我照護的覺察,並鼓勵建立日常可行的情緒調適做法。

主辦單位採寓教於樂方式安排活動,邀請居民了解壓力反應、情緒支援策略以及如何在社區中互相支持,期望強化地方的心理防護能力。

災後常見心理反應與風險因子

地震、颱風等災害可能對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受創者與救援人員均可能出現睡眠困擾、情緒低落、焦慮或迴避等反應。這些反應在災後是常見的適應現象,但若持續時間長或影響日常功能,則可能需要進一步評估與支持。

影響復原的因素包括個人支援系統、過往心理健康狀況、遭受損失的程度以及獲得專業協助的時機等,理解這些風險因子有助於及早識別需要協助的對象。

心理自我照護要點與何時尋求協助

在日常生活中,可採取簡單的自我照護步驟來維持心理健康,例如維持規律作息、運動與社交互動、利用呼吸或放鬆練習穩定情緒,以及與信任親友分享感受。這些做法有助於增進心理韌性,但並非對所有情況皆足夠。

若個人或親友出現持續的功能受損、嚴重失眠、自傷或無法承受的絕望感,建議儘速向合格的精神或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尋求評估與協助。地方衛生機關與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以及各類諮商與遠距支援服務,通常能提供初步協助或轉介。

實務觀察與社區支持角色

在地方實務經驗中,整合社區網絡、專業服務與民間資源,有助於建立長期支援架構。個案分享常顯示,在專業協助與親友支持並行的情況下,當事人可能較能逐步恢復日常功能,但復原速度與程度會因個別情況而異。

因此,推廣活動不僅提供心理教育,也強調建立可及的求助管道與持續的社區關懷,以便在災害或個人危機時,社區能及時提供支援。

本專欄以專業觀察與地方防護架構為基礎,提醒民眾重視心理健康與韌性建構,並鼓勵在需要時採取主動尋求專業協助的步驟,讓心理照護成為災後與日常生活中可及的資源。

重點回顧

文章說明南投以社區活動與資源連結推廣心理健康與心理韌性,提供災後情緒覺察與自我照護要領,並提醒專業支援與服務可用性及個別復原差異可能影響成效。需要時仍建議諮詢合格專業人員以獲得個別化評估與支持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