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熱量食物的說法與科學真實性
近年來,網路上出現了「負熱量食物」的說法,稱某些蔬果如芹菜、小黃瓜、番茄、蘋果、花椰菜及莓果類等,吃了不僅能滿足飢餓,還能促進脂肪燃燒,達到減重效果。然而,這些說法是否有科學根據?專家普遍表示,其實並不存在真正的負熱量食物。
負熱量食物的產熱效應與營養吸收
所有食物都包含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人體在消化吸收這些營養素時,會消耗一定的熱量。以蛋白質為例,消化過程大約會花費20%到30%的熱量,碳水化合物約耗費5%到10%,而脂肪的消耗最少,約在0%到5%。
例如,食用一顆約7克的雞蛋,含有約7卡的蛋白質,人體在消化此蛋白質時,會額外消耗約1.4至2.1卡熱量。這看似幫助燃燒,但實際上必須消耗遠多於這些的卡路里才能有效促進脂肪燃燒,並非單一食物就可以達到「負熱量」的效果。
科學實證証明不存在真正的負熱量食物
英國德蒙福特大學的營養學家Louise Dunford指出,所謂的負熱量食物並不存在。即使是水份含量高的芹菜或其他蔬菜,提供的熱能也都高於身體在消化過程中所花費的能量,無法實現真正負熱量的效果。此外,身體會將多餘的熱量存儲,進一步證明這些食物不能促進脂肪燃燒。
即使大量咀嚼,也只能額外增加少量的能量消耗,例如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咀嚼口香糖每小時僅能多消耗11卡左右。
而喝水的情況也類似,只有極為寒冷的冰水,才可能微弱提升產熱作用,大約消耗3至24卡熱量,但不值得作為減重策略。
蜥蜴實驗與熱量代謝的科學觀點
2019年的一項有趣實驗,科學家利用一隻蜥蜴來模擬食物中的能量消耗與儲存情況。結果顯示,芹菜等蔬菜的熱量約有33%被身體利用,43%被排出體外,剩餘的24%則被儲存。這證明,即使是低熱量食物,也不可能是完全「負熱量」的食物,反而在消化、吸收與排泄過程中,會產生淨熱量。
低熱量食物的減重效果與限制
許多低熱量、高水分的蔬菜如芹菜和花椰菜,熱量極低,因此在多吃的情況下,總熱量攝入仍低於總消耗,是合理的健康飲食選擇。然而,專家指出,僅靠這些食物難以長期支撐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若只吃這些食物,難以維持正常的體力與代謝需求。
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的研究教授指出,像芹菜這類食物,即使大量食用也需要數公斤才能滿足一個正常成年女性長時間活動的能量消耗,顯示單靠這類食物減重並不可行。
健康減重的方法與飲食建議
專業營養師普遍認為,控制體重最有效的方法在於均衡飲食結合規律運動。建議多攝取全穀類、蛋白質和健康脂肪,少吃高糖分、精緻加工及油炸食品。此外,水的確有助於身體代謝,但並非靠「零熱量」的食物就能達到顧效,科學證明,適量運動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長期控制體重的根本之道。
因此,建立正確的減重觀念,了解食物的真實熱量與能量代謝,才是追求健康生活的正確策略。過度迷信低熱量或負熱量食物,反而可能忽略了身體真正的營養需求與代謝循環,進而影響整體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