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新趨勢:溫控治療在顱腦損傷中的應用與前景

2025-07-1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神經外科新趨勢:溫控治療在顱腦損傷中的應用與前景

溫控治療(低溫療法)在神經科學界逐漸成為應對嚴重顱腦損傷的重要技術之一。透過控制腦部溫度來降低腦部的氧氣需求與減少損傷,這項療法已在成人心臟停跳與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變等病例中取得顯著成效。在台灣,自2015年將低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促使其在顱腦損傷治療上的運用逐步推廣,並逐漸形成國際共識。

低溫治療在顱腦損傷的應用與成效

台灣每年有數萬名腦創傷患者,其中約300例會因頭部外傷惡化成難治性顱內高壓。醫療團隊利用低溫療法與葉克膜協助,成功降低患者腦部壓力,改善預後。國際醫學研究顯示,適當的溫控療法能顯著改善腦傷患者的神經功能與存活率,成為臨床重要的輔助手段。專家指出,尤其在藥物與手術效果不佳時,低溫治療可作為最後的生命救援措施。

降低腦內壓與改善預後標杆

腦部高壓是嚴重頭部外傷的主要併發症之一。高雄長庚醫院的神經外科醫師指出,低溫療法在控制腦內壓方面具有堅實的科學證據。在手術與藥物通路無法進一步改善腦壓時,低溫療法成為臨床醫師在挽救生命過程中的關鍵工具。降溫除了直接緩解腦壓,還能減少腦部發炎、代謝耗氧及水腫反應,進一步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實施策略與臨床技能的重要性

溫控療法的成功應用在於精確的體溫管理。專家強調,僅僅使用降溫設備並不足夠,關鍵在於根據患者狀況設定科學的目標體溫,並搭配藥物管理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與此同時,臨床醫護人員的經驗與操作品質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透過長期的臨床累積與技術轉移,低溫治療的療效方能獲得最大化。

專業訓練與醫療資源的建設

台灣神經創傷學會積極推動醫護人員的溫控療法教育,並評估醫療人員認證制度,以提升整體治療水準。另一方面,國家也在努力將低溫療法納入醫療保險範圍,幫助弱勢患者獲得先進的醫療照護。這些措施旨在確保每一位顱腦損傷患者都能在醫療資源充分且科學的指導下,獲得最佳的治療機會。

未來展望:溫控療法的發展與挑戰

隨著臨床經驗逐步累積,低溫療法的流程化與標準化正逐步建立。醫界認為,未來應著重於個體化的溫度方案,辨識不同患者的治療需求,並在臨床指引與安全指南的支持下,降低併發症風險,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雖然技術尚未普及到所有重症腦外傷患者,但其在急性期控制中的角色已逐步鞏固,成為顱腦損傷治療的重要一環。

結語

神經外科的溫控治療正逐步展現其臨床價值,成為面對急性顱腦損傷不可或缺的技術之一。透過專業的醫療團隊與完善的臨床指南,相信在未來,這項技術將為更多患者帶來轉機,延續生命的希望。面對顱腦損傷的沉重挑戰,或許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醫療里程碑上,迎接更精確、更有效的神經保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