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以磁振造影比較咀嚼與吞嚥時的大腦網絡,指出兩者動員不同腦區,高齡者適應咀嚼困難需要認知資源,臨床評估宜分別納入咀嚼與吞嚥功能檢查,協助整合口腔與全身健康照護。
研究設計與樣本重點
該系列研究由國內大學牙醫學系與磁振造影核心實驗室合作,歷經兩年並陸續發表在國際期刊。研究對象為超過百位不同年齡層的健康成人,透過咀嚼與吞嚥任務搭配功能性磁振造影,分析大腦功能連結與行為表現的關係。
咀嚼時的大腦連結與年齡差異
在較低強度或常態咀嚼條件下,研究觀察到小腦與初級感覺運動皮質之間的功能連結較為顯著。當咀嚼任務增加困難度,例如口內出現較難咬碎的物質時,部分年長者會動員較強的前額葉功能連結,這與個體在困境中動用高階認知資源以維持咀嚼效能的現象一致。
吞嚥動作的不同神經機制
吞嚥表現則呈現不同的腦網絡模式。研究指出,較佳的吞嚥穩定性與小腦及基底核之間的連結增強有關,這些腦區與節律性與運動控制相關,反映出吞嚥動作在神經機制上偏向節律與協調性的需求。
咀嚼與吞嚥能力不一定同時良好
一項重要發現是,具有良好咀嚼能力的個體不必然在吞嚥表現上也優異。團隊也觀察到,若同時在兩者都有良好表現的參與者,其上臂與小腿圍較其他組別大,提示肌肉狀態可能與口腔功能的維持互為關聯,而非單一局部因素可完全解釋。
對高齡者評估與臨床意義
研究作者指出,對年長者而言,克服咀嚼困難不僅是修復缺牙或置換假牙的問題,還牽涉到大腦如何調配認知資源以適應新的咀嚼條件。這突顯在牙科與老年醫療的臨床場域中,分別評估咀嚼功能與吞嚥功能的重要性,並促使多科別合作以支持高齡者的飲食安全與營養狀況。
對照護與研究的下一步思考
這些發現提醒臨床與照護人員在設計復健、義齒調整或飲食建議時,應考量個體的神經功能與肌肉狀態差異,而非僅以口腔結構缺損作為判斷依據。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不同訓練或介入如何影響相關腦網絡與功能表現,以利發展更貼近個人需求的照護方案。
本文採訪與整理研究團隊的公開發表內容,旨在說明咀嚼與吞嚥在大腦層面呈現的差異與臨床涵義,提醒讀者在面對年齡相關飲食功能變化時,應採取跨領域的評估與支持策略。
重點回顧
磁振造影研究指出咀嚼與吞嚥動員不同腦區,前額葉參與應對高難度咀嚼,小腦與基底核則關聯吞嚥穩定性。此結果提示高齡飲食功能需同時評估口腔結構、肌肉狀態與神經功能,跨科整合有助於提升飲食安全與生活品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