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北市結合公益路跑與社區宣導,提醒適齡及有家族史者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本文說明糞便潛血檢查與大腸鏡檢查的基本流程、適用對象、風險與生活型態調整要點,協助讀者了解篩檢意義與就醫時機。
活動與篩檢宣導重點
地方衛生單位與病友團體合作舉辦社區路跑活動,以提高民眾對大腸癌篩檢的認識與參與率。宣導重點在於鼓勵適齡民眾利用社區或醫療院所提供的免費篩檢資源,早期發現可能的異常,以利後續評估與處置。
誰應該接受大腸癌篩檢
目前衛教建議的篩檢對象包含年齡層與家族史相關族群。地方衛生單位指出,45至74歲民眾,以及40至44歲但有大腸癌家族史者,為主要的篩檢對象,應定期接受篩檢以利早期發現。
篩檢方式與後續檢查流程
常見的初步篩檢方法為糞便潛血檢查(FIT),屬於非侵入性且可在社區或醫療院所完成。若篩檢結果為陽性,並不等同於確診,但需安排大腸鏡檢查以進一步檢視腸道狀況並完成必要的診斷程序。
- 初篩:糞便潛血檢查,為先行篩檢工具。
- 陽性處置:陽性者應與醫療團隊討論並安排大腸鏡檢查。
- 診斷步驟:大腸鏡可以直接觀察並在必要時取樣或處理病變。
風險族群與生活型態因子
影響大腸癌風險的因素包含年齡、家族史以及生活型態等。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與減少菸酒暴露等生活型態調整,為可行的風險管理方向,但任何個別風險評估與治療安排仍應由專業醫療人員判斷。
補助與就醫安排建議
為降低就醫負擔,地方衛生機構有針對經濟弱勢、身心障礙者或原住民等族群提供檢查補助與協助。民眾如在篩檢或後續檢查安排上有疑問,可向所屬醫療院所或衛生單位詢問可行的流程與補助項目。
何時應儘速就醫
若篩檢結果呈陽性或出現持續性腹痛、排便習慣改變、便血或不明原因貧血等狀況,建議儘速向合格醫療人員諮詢以進行必要評估。早期與醫療團隊溝通可協助確定後續檢查的時程與必要性。
地方衛生官員指出,社區篩檢與公共活動的目的在於促進民眾對大腸癌早期發現的重視,篩檢是公共衛生工具之一,但最終的診斷與處置仍須依醫療專業程序辦理。鼓勵民眾了解自己適用的篩檢方式並主動參與符合條件的免費或補助檢查,以利及早評估腸道健康狀況。
重點回顧
以路跑與社區篩檢活動提升民眾對大腸癌篩檢的重視;糞便潛血檢查是簡便初篩,若陽性應儘速完成大腸鏡檢查確認,篩檢能減少晚期診斷機會,但仍有檢查限制與後續處置風險需醫師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