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兒聽力篩檢能及早發現聽力損失並把握黃金療育期。本文說明篩檢流程與1316原則、常見高危險因子與家長可觀察的警示訊號,幫助理解介入時機與後續追蹤重點。
從個案看篩檢與早期介入的影響
有一名先天性聽損的嬰兒在出生後立即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篩檢結果未通過,經過後續診斷與配戴助聽器後,在六個月大時出現第一次清楚的發聲反應,家屬描述那是深刻的情感時刻。這類經驗凸顯早期發現與聽語療育對語言與社會互動發展的影響。
自2012年起,本國推動三個月內完成新生兒聽力篩檢的政策,覆蓋率維持在九成以上。國健署資料顯示,每年約可透過新生兒篩檢發現約八百名聽力損失的兒童,顯示普及篩檢對早期識別具有實際效益。
1316 原則與黃金療育期
常見的介入指南以「1316」原則作為時間參考:出生一個月內完成篩檢、三個月內確診是否有聽力損失、確診後一個月內評估輔具需求與選配,並在六個月內開始聽語療育。若能在六個月以前完成介入,臨床與觀察性資料指出語言發展與社交互動的長期表現較佳。
誰屬於高危險族群
若新生兒具有下列情況,屬於聽力損失的高危險因子,應特別重視篩檢與追蹤:家族聽障史、孕期前三個月感染德國麻疹或其他重要病毒、使用耳毒性藥物、出生體重小於一千五百公克、早產或周產期缺氧、曾住加護病房、曾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有頭頸部先天畸形例如小耳症等。
目前全國約有二百六十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其中部分院所具備確診所需的完整設備與臨床團隊,可供家屬依需求安排後續診斷與療育規劃。
通過篩檢是否代表終生無虞
需特別提醒,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並不代表日後聽力一定不會改變。兒童仍可能發生遲發性聽損、中耳炎、外傷、藥物相關聽力影響或其他後天因素導致聽力變化。因此持續在成長過程中觀察聽力與語言發展很重要。
家長可觀察的警示訊號與就醫時機
家長可利用兒童健康手冊中的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定期檢視孩子對聲音的反應與語言進展。若三至四歲孩子出現語言落後、發音不清楚、常聽不到呼喚或對環境聲音反應較遲鈍等情況,應提高警覺並向耳鼻喉科或相關專科諮詢,確定是否需進一步檢查或介入。
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反覆中耳炎、明顯行為改變或學習困難的徵兆,也有助於及早發現需要進一步評估的問題。
輔具與療育的基本考量
對於確診有聽力損失的幼兒,輔具如助聽器或其他適合的聽覺輔具,配戴與調整需由專業團隊評估並定期追蹤。聽語療育則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的互動練習與語言刺激,配合早期教育資源,幫助孩子在認知與社交領域發展。
選擇療育方案與追蹤頻率時,應與合格的聽力科或兒童康復專業人員討論,依孩子個別狀況與家庭需求調整介入內容。
對家長與照護者而言,理解篩檢結果的意義、掌握後續診斷與療育的時間窗,並在孩子成長過程持續觀察,是支持聽損兒童發展的重要步驟。透過跨專業團隊合作與早期介入,多數孩子能在語言與社交能力上獲得明顯的幫助,這也是公共衛生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與後續服務的核心目的。
重點回顧
新生兒聽力篩檢與及早介入可增進語言與社交發展。把握1316原則、注意高危險因子與日常行為訊號,有助於提早安排確診與療育,但仍需定期追蹤以因應可能的後天變化。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