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聽力篩檢推動現況與家長實務提醒

2025-09-0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新生兒聽力篩檢推動現況與家長實務提醒

新生兒聽力篩檢在台灣已行之多年,覆蓋率維持高位並強調1316原則以利及早介入。本文說明篩檢流程、常見高危險因子、家長可觀察的行為指標與就醫時機,提供實用導向以協助家長掌握早期識別與追蹤重點。

篩檢推動與成效概述

自實施以來,新生兒聽力篩檢的覆蓋率長期維持在九成以上,每年可及早發現近八百位有聽力損失的嬰幼兒。公部門推動相關服務,部分醫療院所同時提供確診及後續轉介,整體程序以早期識別與儘速診斷為主旨。

1316 原則與及早介入時限

所謂1316原則指引家長與醫療團隊把握時間節點:出生一個月內完成初篩、三個月內確定是否有聽力損失、確診後一個月內評估與選配適當輔具、六個月內開始聽語療育。若在六個月前發現並介入,文獻與臨床觀察指出對語言發展與社會互動的支持較為有利,但個別情況仍需由合格專業人員評估,不可忽視後續追蹤與教學支援。

家長實務與個案分享

臨床上有案例在出生第二天初篩即未通過,出院前再次檢查仍為未通過,後續依照上述時程完成確診並在第三週配戴助聽器,六個月時開始接受療育課程。該名家長表示,及早進行篩檢與追蹤讓家庭能在黃金時期介入,並觀察到孩童對聲音的反應與語音發展出現變化。

高危險因子與檢查服務分布

有些新生兒屬於聽力損失的高危險群,建議特別注意並確實完成篩檢與必要的確診程序。常見的高危險因子包括

  • 家族有聽力障礙史
  • 孕期前三個月感染德國麻疹或其他病毒
  • 使用耳毒性藥物
  • 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或早產
  • 出生時曾有缺氧、住加護病房或罹患細菌性腦膜炎
  • 頭頸部先天畸形

全台有多家醫療院所提供篩檢服務,其中部分院所亦能進一步完成確診與後續規劃。家長在選擇院所時可向當地醫療機構詢問可提供的後續服務項目與轉介管道。

通過篩檢後仍需留意的情況

即使初次篩檢通過,仍有可能出現遲發性聽損或因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或藥物影響而改變聽力。家長可利用兒童健康手冊中的聽力行為量表觀察孩童反應,並留意語言發展與聽覺反應是否符合年齡期待。

若在三至四歲發現語言落後、發音不清或常聽不到呼喚等情形,應儘速與兒科或耳鼻喉科專業人員聯繫評估,避免延誤可能的診斷與介入。

家長可採取的日常觀察與就醫時機

  • 日常觀察孩童對聲音的反應、是否會尋聲或對名字有反應
  • 記錄語音模仿與發語進展,與預期發展做比較
  • 若出現疑慮或高危險因子,按時完成追蹤檢查與專業評估

在照護路徑上,早期識別、及時確診與適當的教育及復健規劃是協助孩童語言及社交發展的重要步驟。醫療團隊與家庭的合作能促進連續性照護,必要時應依專業建議安排檢查與療育資源。

本文以新聞專欄的角度整理目前篩檢推動的現況、家長可行的觀察要點與何時應尋求專業評估,期望提供家長實務參考,協助在早期階段掌握可能影響聽力的風險與追蹤重點。

重點回顧

新生兒聽力篩檢覆蓋率高且強調1316時限:一個月內篩檢、三個月內確診、確診後一個月內選配輔具與六個月內開始療育。及早識別可提升語言與社交發展,但仍需持續追蹤與專業評估以因應個別差異與潛在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