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肆虐之際,人畜共通病毒立百病毒引發專家擔憂

2025-07-14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新冠病毒肆虐之際,人畜共通病毒立百病毒引發專家擔憂

隨著新冠疫情仍未完全散去,國際媒體近期報導一種名為立百病毒(英文:Nipah)的傳染病,可能成為下一波大流行的威脅。這種病毒具有高度的傳染性,且在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傳播途徑更為多樣化,讓病毒專家憂心忡忡。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了解立百病毒的傳播方式與潛在風險,變得尤為重要,以防未來可能面臨的公共衛生命中危機。

立百病毒的特性與傳播風險分析

由多家歐洲媒體報導指出,立百病毒(Nipah)已被列為潛在的下一個傳染大流行病。其主要原因包括:

  • 潛伏期長達45天,使感染者在未察覺疫情的情況下進行社交與傳播
  • 感染物種多樣,包括豬、馬、羊、狗、貓等動物,擴大傳播的範圍
  • 傳播途徑直接,除了透過接觸病毒感染的動物分泌物或排泄物外,還可透過食用受污染食物傳播
  • 感染者可能出現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或腦部炎症,最高致死率可達75%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藥物或疫苗可以治療或預防立百病毒感染,這也是專家憂慮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範圍內近年未有嚴重疫情爆發的報導,最後一次在孟加拉記錄病例是在2011年,顯示此病毒雖具威脅性,但尚未形成大規模流行的趨勢。

立百病毒的傳播途徑與宿主動物分析

蝙蝠為自然宿主與傳染源

立百病毒的自然宿主為蝙蝠,尤其是果蝠。人類感染多發生在接觸蝙蝠的分泌物及排泄物,或是吃下受污染的食物(如被蝙蝠尿液污染的椰棗汁等)。另一方面,病毒也可藉由受感染的動物傳播給人類,主要途徑為與感染動物密切接觸,例如豬隻的感染事件在馬來西亞曾於1998年爆發造成逾百人死亡。 {@remarks: 相關研究顯示,蝙蝠的棲息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增加病毒突變與傳播的風險。

人畜共通的傳染鏈條

由於立百病毒能在人與動物之間互相傳染,預防措施除了控制動物飼養環境,更應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此外,與蝙蝠的接觸避免是關鍵,例如儘量避免攀爬蝙蝠棲息的大樹,及食品的妥善保存。畢竟蝙蝠的生態角色極為重要,牠們在生態系中的授粉與病蟲害控制功能不容忽視,因此完全消除蝙蝠並非現實可行的方案。

台灣對立百病毒的威脅及防範措施

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的專家表示,台灣目前不太可能遭遇立百病毒大規模傳播。原因包括:第一,該病毒主要宿主為印度地區的蝙蝠,且蝙蝠飛行距離受到限制;第二,台灣主要感染傳播途徑為豬、馬等家畜,相關進口動物都經過嚴格管控;第三,立百病毒主要通過排泄物傳染,不易由飛沫流傳,只要環境衛生良好,疫病傳播風險較低。

然而,病毒專家依然提醒做好生態環境監控與公共衛生措施,對於可能出現的邊境感染或突變,保持警覺和早期防範是關鍵。

專業醫療與藥物研發現況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出的16種高風險傳染病中,目前已有藥物或疫苗開發進度的僅有6種。針對新冠病毒的研發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相關藥品與疫苗的研發計劃多達63項。相較之下,立百病毒(以及其他法定傳染病如SARS、MERS、裂谷熱病毒)尚無專案進入臨床或大規模開發階段。

研究指出,已有150多種病毒抑制劑在實驗室階段展現潛力,但何時能研發出正式藥品仍待觀察。專家亦提醒,即使未來研發出有效療法,預警、早期診斷及公共衛生措施仍是防範病毒傳播的首要策略。

專家展望與未來防疫方向

在全球性的傳染病威脅下,病毒的突變與人畜共通性引發國際關注。專家強調,除了加強公共衛生措施,加快疫苗與藥物研發步伐之外,理解病毒生態、降低人類與動物直接接觸,也是控制潛在疫情的關鍵要素。面對未知的病毒變異與傳播途徑,社會整體保持警覺並配合科學措施,缺一不可。

作者持續關注國際新興傳染病的動態,期望未來在科學技術的進步下,能更有效抵禦類似立百病毒這樣的人畜共通新興病毒所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