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百病毒在南亞局部出現 臺灣持續監測與風險說明

2025-09-0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立百病毒在南亞局部出現 臺灣持續監測與風險說明

近期印度與孟加拉出現立百病毒感染個案,相關疫情引發區域關注。本文整理已知的傳播途徑、臨床表現、臺灣的監測作為與民眾應注意的風險提示,提供資訊型說明以利判讀與就醫判斷。

立百病毒的基本認識

立百病毒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重要自然宿主為蝙蝠。疾管署表示,立百病毒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流感,包括發燒、頭痛與肌肉痠痛;重症者可能出現腦炎、抽搐或昏迷等神經症狀。

根據現有資訊,潛伏期大約為4至14天,報告顯示嚴重病例的病死率可達40%至75%。目前尚無專門疫苗或特效藥,因此各國在疫情發展上採取高度關注與防範。

傳播途徑與可能的中間宿主

已知人類感染常與接觸被蝙蝠尿液污染的食物或水果有關,或透過接觸受感染的豬等動物之分泌物與排泄物而感染。中間宿主包括豬、馬或犬等動物,這些動物若與人類密切接觸,可能成為傳播鏈的一環。

由於病毒自然宿主與中間宿主的地理與生態差異,病毒在不同地區的傳播風險也會不同。疾管署指出,臺灣的蝙蝠多屬不同亞種且飛行距離有限,與疫區蝙蝠造成食物污染的機率相對較低;此外我國多數現代化養豬場降低了豬隻交叉感染的風險。

臺灣的監測措施與風險評估

疾管署表示,自2018年起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立百病毒列為重點監測對象,並提醒醫療院所將疑似病例送驗。過去也曾累計檢驗多起不明原因腦炎個案,檢驗結果為陰性,代表持續監測的重要性。

南韓已因與南亞地區交流密切而將該病毒列入法定傳染病;我方目前維持主動監控,若疫情有變化或出現新增證據,主管機關不排除採取更嚴格的法定通報措施。

民眾可採取的預防重點與就醫提醒

針對日常生活,可優先注意以下一般性防護原則以降低風險:

  • 避免食用或接觸可能被蝙蝠尿液污染的生鮮水果或未洗淨食物。
  • 避免與病豬或疑似病畜直接接觸,畜場及家戶飼養動物採取基本衛生與隔離措施。
  • 出現發燒、頭痛或神經系統異常等症狀且近期有相關暴露史時,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暴露史以利醫療人員進一步評估與檢驗。

本文提供的是教育性與資訊型的防疫說明,並非個別診斷或處置建議。如有疑慮,應諮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以取得個人化建議。

疫情發展具有不確定性,疾管署與國際衛生組織將持續監控立百病毒的流行動態與變化。民眾可依照主管機關發布的最新指引調整防護作為,並注意個人與社區衛生習慣的維持。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立百病毒的傳播途徑、臨床表現與我國監測作為,提醒民眾注意食品與動物接觸風險,並強調現階段資訊與防治資源仍有限,應持續關注官方通報。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