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雲林分院器官移植中心揭牌並完成在地器官捐贈案例報導

2025-10-0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台大雲林分院器官移植中心揭牌並完成在地器官捐贈案例報導

台大雲林分院器官移植中心於9月初揭牌,院內完成首例在地器官捐贈並與外院合作摘取移植,內容說明捐贈過程、家屬溝通與跨院合作要點,提供社會討論器官捐贈與移植服務的基礎資訊。

在地完成器官捐贈的案例與流程說明

院方指出,9月初該中心完成首例在地器官捐贈,一名34歲男性捐贈者因自發性顱內出血併腦疝脫造成腦幹功能喪失,經醫療團隊評估後捐出肝臟與角膜。摘取手術在院內完成,器官隨後轉送至移植醫院,據報導共有三名病患受惠。

此案例顯示器官捐贈涉及臨床評估、器官保護與跨院協調等多項程序,需由移植團隊與捐贈協調人員共同確認捐贈資格與器官適配性,並在法定程序與倫理框架下進行。

家屬溝通與情感歷程

捐贈者的家屬在決定過程中經歷情感掙扎。報導提及器捐協調師耐心說明捐贈意義與程序,最終家屬在討論與評估後同意捐贈。捐贈者的兄長在公開場合分享心路歷程,並在現場簽署器官捐贈卡,表達對捐贈行為的支持與感謝。

這類決定常牽涉親屬間的溝通、宗教文化或價值觀差異,醫療團隊在尊重家屬意願的前提下提供資訊與情緒支持,協助家屬了解流程與可能的結果。

跨院合作與未來推動的考量

院方表示,該中心的成立可減少捐贈者必須轉送到外縣市的程序,並強化與台中榮總等移植醫院的合作。院方回顧過去經驗,自2004年完成首例勸募,2012年起與外院合作至今已有22位患者完成移植並協助其他需要者。

推動在地器官捐贈與移植需兼顧醫療時效、器源條件與倫理審查,並持續強化協調流程、家屬溝通與社會宣導,以提升可及性與程序透明度。

從此次揭牌與個案分享可見,器官捐贈與移植是一個涉及醫療、倫理與家庭層面的複合議題。媒體報導與醫療機構公開說明,有助於增進公眾對器官捐贈程序的理解,但是否參與仍為個人與家庭的決定,若面臨相關議題建議尋求醫療團隊或專業協調人員的說明。

重點回顧

台大雲林分院完成在地器官捐贈示範,說明協調程序與跨院合作可提升器捐可及性,並提醒器源條件與時效限制以及倫理溝通仍為推廣挑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