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日本政府宣布將於未來30年內逐步將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這一決策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與議論。核廢水經由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過濾,除氚外的放射性核種濃度已降至安全水準,但對於氚的安全性與排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民眾仍有許多疑慮。本文將深入解析日本核廢水排放方案的內容、國際監測措施,以及台灣對相關水產品的檢測情況。
日本核廢水排放程序與安全標準說明
根據日本官方公布的資料,福島核電廠的核廢水將先經過多核種去除設施(ALPS)處理,將氚濃度控制在日本核安全標準以下。隨後,稀釋後的廢水將透過海底隧道排放到離岸約一公里的海域。每年排放的氚總量約為22兆貝克/升(Bq/L),約為核災前福島核電廠正常運作期間的排放容量,預計排放期將持續長達30年。值得注意的是,稀釋後的廢水中氚濃度經計算低於國際飲用水安全標準的七分之一,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被認為在可接受範圍內。
國際與台灣的監測與應對措施
國際監測與評估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曾多次赴日視察排放計畫,並評估其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根據其結論,日本的核廢水排放計畫在輻射安全方面的影響可以忽略,且對民眾與環境的輻射影響非常有限。
台灣的食品安全監控
由於台灣高度重視海洋與食品安全,相關部門已展開嚴格的海水與水產品輻射監測。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已對日本進口水產品進行氚殘留檢查,過去一年的檢測結果都顯示未超出可測範圍,並決議持續對所有來自日本指定地區的海產品進行全面的氚濃度檢查,確保國內消費者的安全。
核廢水排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分析
專家指出,氚是核廢水中較為常見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天然環境中也存在少量氚。經由海水稀釋後,氚的濃度遠低於國際安全標準,更不用說經過科學處理後的排放量,對人體健康的實質影響非常有限。根據目前的研究,即使人們食用少量含氚水產品,也幾乎無法累積到對人體造成傷害的劑量。一些毒理與環境監測專家也建議,民眾大可不必過度擔心,除非特定的高風險環境或不當處理情況。
水產品與海鮮的食用安全性與建議
對於海鮮與水產品的安全性,研究顯示經過正常的國際監測,食用水產品中氚的含量通常在安全範圍內。有研究人員曾將鯉魚在高濃度氚水中飼養,結果並未發現魚體尺寸與生長受到明顯影響。此外,目前國際上仍缺乏將氚水直接攝入人體導致健康問題的文獻,民眾也可選擇少食用深海魚類或配合多喝水、運動,提高身體代謝來降低毒物累積。
專家與官方的觀點與建議
專家如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蕭仁傑認為,從目前國際科學資料來看,經過科學處理的核廢水排放對人體無實質危害,但也理解部分國家基於後續風險考量,選擇暫時實施進口限制措施。各國應持續密切監測海域環境與水產品氚殘留狀況,保持透明與科學溝通。
結語
隨著核廢水排放議題的持續發酵,專業評估與科學監測將是保障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關鍵。未來,全球社會需共同關注核能的安全管理與環境保護,並在科學證據的基礎上做出制定政策的合理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