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下顎重建與即時植牙寫下國際醫療新紀錄

2025-10-1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一日下顎重建與即時植牙寫下國際醫療新紀錄

台灣醫療團隊結合3D列印、數位規劃與即時動態導航,在一次手術中完成一日下顎重建與即時植牙。本文說明適應族群、手術流程、術後照護與風險提醒,提供讀者了解數位化顎面重建的實務議題與考量。

案例概覽 與技術重點

一例口腔癌病人接受下顎切除後,團隊運用3D列印導板、數位術前規劃與動態導航,在同一手術時程內完成下顎重建與即時植牙。這類一日下顎重建搭配即時植牙的做法,強調術前模擬、骨移植與同步植體安置,以縮短整體治療期並盡量維持術後外觀與功能。

主要技術 如何支援一次完成重建與植牙

術前以影像資料進行數位規劃,使用3D列印製作切削導板與骨段配適模擬,明確預測下顎切除範圍、骨段角度與植體位置。手術中應用即時動態導航,可隨時校正鑽孔方向與深度,降低現場調整誤差。

團隊同步進行腫瘤切除與腓骨截取,並在尚未徹底分離皮瓣血供時即完成植牙,以維持移植骨的血流供應。多團隊協作可同時進行切除與重建步驟,縮短整體手術時間,並在術中依電腦模擬精準執行。

術中流程的關鍵步驟

  • 術前數位影像與3D列印導板的精準設計與比對
  • 同步切除病變下顎與腓骨標本取得,保留必要血管供應
  • 依動態導航校正鑽孔位置、角度與深度後安置植體
  • 皮瓣位置與假牙基準在術前即完成計算以利術後修復

誰可能受益 以及適應症考量

此類一次性完成重建與植牙的策略,適用於需大範圍下顎重建的患者,包括惡性腫瘤切除後、外傷或良性腫瘤引起的骨缺損等個案。不過並非所有患者皆適合,是否選擇即時植牙需由醫療團隊根據個人腫瘤範圍、血流條件與整體健康狀況評估後決定。

風險提示 術後復原與功能恢復

像所有外科手術,此類重建仍有感染、皮瓣血流不足、植體失敗與傷口癒合問題等風險。報導中提及的術後情形為病人在術後當天即可張口,次日可進食軟食,但個別恢復速度會因人而異。

術後需要門診追蹤植體與皮瓣狀況,並在復健與飲食調整上接受專業指導。若不選擇即時植牙,傳統做法仍會在傷口癒合後以分階段方式完成植牙與假牙重建。

檢查、預防與費用考量

口腔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檳榔、菸與酒,常見警訊有口腔潰瘍久不癒合、牙齦或舌頭疼痛、口腔出血與張口困難。衛福部推動的定期口腔黏膜篩檢是早期發現的重要措施,出現警訊時應及時就醫檢查。

關於費用,癌症切除與骨重建部分在健保給付項目內;但若希望同一次完成植牙與假牙安裝,通常屬自費範疇,患者應與醫療團隊討論費用與治療選擇。

實務限制與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數位化設計與即時導航能提升準確度,但仍需高度跨領域合作,包括口腔顎面外科、假牙科、影像工程與手術護理團隊等。術前規劃、導板製作與術中配合度都會影響最終成效,因此治療前後與專業團隊充分溝通十分重要。

在臨床應用上,一日下顎重建與即時植牙展現整合數位技術與手術協同的潛力,但同時存在技術限制與個別風險。患者在考慮此類治療時,應向主治醫師了解自身適應性、術後復原期與可能的併發症,並依專業建議擬定個人化治療計畫。

重點回顧

台灣團隊示範以3D列印與動態導航在一次手術完成一日下顎重建與即時植牙,可縮短療程並提升手術精準度,但仍有手術風險、個別適應症與費用考量,需與醫師詳細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