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顎骨重建手術提升口腔癌重建精準度

2025-10-19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一日顎骨重建手術提升口腔癌重建精準度

本文報導口腔癌患者由傳統重建轉為結合3D列印與即時動態導航的一日顎骨重建手術過程,說明技術重點、風險因子與篩檢建議,協助讀者了解此類重建治療的適用情境與術後功能考量。

個案與手術策略

一位長期嚼食檳榔的患者確診為口腔癌並累及下顎骨,需接受右側下顎骨切除與重建。團隊選用腓骨骨塊進行下顎重建,並在同一次手術中完成植牙,以維持面貌與咀嚼功能。手術採取在血流供應仍在的小腿腓骨狀態下植牙的策略,並同步注意供血穩定性,以減少移植骨的風險。

科技工具在重建手術的角色

傳統的顎骨切除與重建多仰賴術前影像與術中經驗判斷,容易產生切除或重建精準度的落差。3D列印導板能提升術前規劃的精確性,但屬於靜態設計,無法在術中因解剖或腫瘤變化即時調整。

相對地,動態導航系統可在手術過程即時顯示鑽孔的深度、角度與位置,幫助外科醫師更為精準地置入植體,並在需要時隨時校正方向以降低誤差範圍。將3D列印與即時動態導航整合,能在一次手術中完成切除、骨移植與植牙,潛在地縮短手術時間並改善重建一致性,但仍需術者判斷與團隊配合以維持安全性。

風險因子與警訊有哪些

臨床上常見增加口腔癌風險的因素包括檳榔、菸與酒三項習慣,這些因子會造成口腔黏膜長期發炎並促進細胞變異。典型警訊包括口腔潰瘍久不癒合、牙齦或舌頭疼痛、口腔出血及張口受限等,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

篩檢與追蹤的實務建議

衛福部等公開衛生推動的口腔黏膜篩檢能協助早期發現黏膜異常,民眾宜善用既有篩檢資源並對高風險族群提高警覺。若遇到持續性潰瘍或其他疑似病變,應由專科醫師進行臨床檢查與必要之影像或病理檢驗。

術後功能與日常生活影響

採用腓骨進行下顎重建時,醫師指出因為小腿主要支撐由脛骨負擔,取用腓骨後通常不會顯著影響行走或支撐功能,但個別復原情形會因年齡、共病與術後復健而異。術後的言語、咀嚼與外觀恢復亦需多科團隊及復健介入,以達到較佳的生活品質。

專欄觀察此類一日顎骨重建手術結合數位規劃與即時導航,可望在適當個案中提升植牙與重建的精準度,但仍需由具有相關經驗的團隊評估可行性並告知風險與術後復健期望。

重點回顧

本文說明將3D列印導板與動態導航整合於一日顎骨重建手術的技術重點,強調早期篩檢與個別化評估的重要性,並提醒術後功能恢復與併發症需由專業團隊長期追蹤。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