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適當就寢時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關聯解析

2025-08-26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研究揭示適當就寢時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關聯解析

近年來,長期睡眠習慣被證明途徑與健康息息相關。從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尤其是夜間就寢時間,可能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產生一定影響。這項基於英國生物樣本庫數據的研究,從2006年至2010年,追蹤88,026名受試者的睡眠數據,顯示在晚上10點到11點之間入睡的人,其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對較低。

研究指出適睡時間與心血管健康的密切聯繫

根據該研究,晚間10點~11點就寢的受試者,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顯著低於偏早或偏晚入睡的族群。具體分析顯示,入睡時間過早(晚上10點之前)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24%;而晚上12點後入睡者,風險甚至提升25%。這意味著,保持較為規律且適合生理時鐘的就寢時間,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專家解析晚睡早睡對心血管的潛在影響

對於研究結果,醫療專家提出不同觀點。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的黃建龍指出,實際臨床中發現,晚睡者比例較低,所以統計上的數據可能受樣本偏差影響,且,但就女性族群來看,晚睡與心血管風險較有明顯關聯。義大醫院預防醫學科的洪暐傑也強調,雖然研究顯示早睡可能有益心血管,但因為個人身體狀況、生活型態多樣,不能簡單將早睡作為健康唯一標準。實務上,遲睡可能與工作壓力、身體不好有關,而早睡也有可能是身體疾病的表現,必須綜合考慮個人健康狀況與生活習慣。

生物節律與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關聯

研究主要作者大衛.普蘭斯指出,雖然無法確定就寢時間直接導致心血管疾病,但規律的睡眠時間對維持身體內部生理節律具有正面影響。由於熬夜、太早入睡都可能干擾內分泌平衡,進而影響心血管健康。醫師建議,維持規律且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身體修復,降低慢性疾病風險。此外,早睡與晚睡都可能反映生活壓力與身體健康狀況,應從整體生活型態來規劃作息。

如何判斷睡眠是否充足及調整建議

預防睡眠不足帶來的健康議題,專家建議觀察白天的精神狀態。若經常感到疲倦或白晝有嗜睡現象,表示睡眠時間不足。此外,調整作息的方法亦有科學依據。睡眠專家林賽.布朗妮指出,可嘗試每天提前20分鐘入睡,逐步建立規律的就寢習慣。睡前避免使用手機、電子產品,更能幫助身體放鬆。此外,若有失眠或夜醒問題,勿過早入睡,以免反而影響睡眠品質,正常就寢時間並保持睡眠規律才是最重要的。

強調規律睡眠與避免熬夜的健康提醒

醫師提醒,雖然早睡被普遍認為有益健康,但更關鍵的是養成良好的睡眠規律。不必過於拘泥於具體就寢時間,只要確保每天有足夠且有規律的睡眠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夜深睡眠時間過晚,容易導致交感神經亢奮,激素分泌失衡,長期下來會增加壓力荷爾蒙分泌,並且顯著影響心血管系統。與此同時,過早入眠也可能因身體疾病或壓力反映,若有失眠困擾,應視個人狀況調整,避免熬夜成為高風險習慣。

另外,穿戴式裝置在健康管理上的應用亦受到推崇。醫學專家洪暐傑認為,藉由持續監測睡眠變化,可早期發現健康異常,發揮預防醫學作用。不過,研究中透過手腕穿戴裝置收集的睡眠數據,可能存在誤差,且受試者的健康狀況較佳,未必完全代表整體族群。長期追蹤與更大規模的研究,還是未來亟需進一步驗證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