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癌在國內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逐年攀升,尤其對青壯年族群構成嚴峻威脅。根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約有7,800人罹患口腔癌,並造成超過3,400人死亡。口腔癌常見於30至60歲的男性,平均發生年齡約57歲,且患者的平均預期壽命比一般人少了約20年。此疾病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大幅提高死亡風險。
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與預防措施
嚼檳榔與吸菸為口腔癌主要促因
長期嚼檳榔、吸菸與過度飲酒是導致口腔癌的三大致癌因子。研究指出,嚼檳榔能引發口腔黏膜的上皮增生與基因變異,進而形成癌前病變,若未及時戒除,會加速癌症形成。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較未嚼者高出28倍,更會增加上呼吸道與消化道癌症的發生率,尤其是與吸菸、飲酒並存時,罹患相關癌症的風險甚至提高10倍以上。
定期檢查與自我篩檢的重要性
醫界建議,除了戒除檳榔與菸酒之外,定期進行口腔黏膜篩檢是預防口腔癌的有效策略。目前相關單位每兩年補助特定對象進行免費口腔黏膜檢查,建議成人,特別是有嚼檳榔或抽菸習慣者,應積極配合檢查,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並及時治療。自我檢查口腔亦十分重要,可透過「破斑硬突腫」五字訣,辨識潛在的口腔病變:破皮不癒合、出現紅白斑、逐漸變硬、表面突起或臉頰腫脹等異常徵象。若出現上述狀況,務必儘快求醫診治,提高治療成功率。
早期發現及定期篩檢降低死亡風險
除了自我檢查外,建議30歲以上族群每兩年接受專業口腔黏膜檢查,以預防口腔癌發展。根據統計,早期診斷的口腔癌患者存活率較高,且成功率明顯提升。醫療人員提醒,早期發現包括黏膜破皮長期未癒合、口腔內不明紅白斑、黏膜逐漸硬化、突起或頸部出現腫塊,都屬於警訊。定期篩檢可有效降低口腔癌的致死風險,守護青壯年的健康與生命。
檳榔與菸酒的全身性危害不可忽視
除了引發口腔癌,嚼檳榔與吸菸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腸胃道疾病、腎功能受損,甚至影響生殖系統。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已將檳榔與香菸列為致癌物,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未嚼者的28倍。研究指出,吃檳榔還會顯著增加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癌症的發生率,尤其是腔、咽、食道與喉癌。多項統計顯示,吃檳榔、吸菸和喝酒的行為者,罹患唾腺、咽喉、食道癌的概率高達10.5倍。
專業建議與健康倡議
專家強調,戒除檳榔和香煙是降低癌症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全民健康署也呼籲大眾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定期接受專業口腔檢查,並留意口腔黏膜的異常變化。透過提高自我保健意識與醫療篩檢,能大幅降低口腔癌的盛行率與死亡率。同時,社區推廣口腔健康教育,讓更多人認識早期警訊,並採取積極預防措施,才能共同對抗青壯年口腔癌的高風險挑戰。
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早期篩檢,是生命守護的關鍵,而破斑硬突腫的自我檢查更是人人應掌握的預警技巧。面對日益嚴峻的口腔癌威脅,提早行動才是未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