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智長者口腔衛生常被忽視,可能引發蛀牙、牙周病、吞嚥困難與吸入性肺炎。本文說明常見症狀、假牙與分期照護要點,並提供家屬實用預防建議,強調早期檢查與持續口腔保健的重要性,降低併發症風險並維持生活品質。
失智長者口腔常見問題
失智長者在口腔方面常出現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及缺牙等問題。因為認知與動作功能退化,患者可能無法完成日常刷牙或理解刷牙步驟,口乾或藥物副作用也會增加黴菌感染與潰瘍風險。這些口腔問題不僅影響進食與舒適度,也可能加重整體健康負擔。
為何照護更具挑戰性
失智症會影響手眼協調、配合度與情緒反應,患者可能抗拒他人協助或無法配合清潔動作。長期來看,口腔照護缺失會使牙周感染持續存在,增加吞嚥相關併發症的可能。
假牙佩戴與吞嚥風險
佩戴活動式假牙的患者可能忘記佩戴、抗拒或自行取下,亦有誤吞小型假牙的風險。固定牙或植體的後續清潔需求高,若無法維持清潔也可能導致牙齒破壞或深層感染。家屬與照護者需評估假牙的使用方式與安全性。
口腔衛生與全身併發症的關聯
口腔內細菌負荷增加,配合吞嚥功能下降,可能使細菌誤入氣道導致吸入性肺炎。蛀牙若演變為牙髓或根尖感染,則可能影響免疫反應並惡化整體病況。此外,咀嚼功能下降會減少食物攝取效率,進而提高營養不良風險。
各期照護策略與家庭可行做法
照護策略應隨病程調整。早期可鼓勵患者自行刷牙並以簡單指令輔助,或選用握柄加大、操作簡便的電動牙刷以改善自理能力。中晚期則由照護者主導清潔,採用溫和清潔步驟並注意安全姿勢與固定患者頭部,以降低受傷與拒絕配合的情形。
- 餐後協助清潔口腔並沖洗活動假牙
- 保持口腔乾淨以減少黴菌與細菌感染
- 若放置鼻胃管亦須定期清潔口腔黏膜與牙齦
何時尋求牙科檢查或專業協助
建議在確診失智後於早期即安排牙科檢查,以完成必要的補牙與假牙製作,並建立穩定的咬合功能。中晚期則以預防新感染與維持口腔舒適為主。若出現明顯疼痛、持續流膿、吞嚥變差或反覆呼吸道感染,應由牙科或醫療團隊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置。
照護口腔是長期且需要協調的工作,家屬可透過簡單工具與分期策略降低阻力並保護照護者安全。整體而言,從早期積極建立口腔護理習慣,有助於維持咀嚼功能、減少併發症風險,並在日常照護中提升失智長者的生活品質。
重點回顧
本文整理失智長者口腔常見問題、假牙與吞嚥風險,以及早中晚期的照護做法,供家屬掌握預防重點、判斷就醫時機,並提醒感染與營養不良等限制與風險。供臨床與家庭溝通參考,具體介入需依個別臨床評估。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