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一項大型追蹤研究在JAMA Oncology提出口腔菌相與胰臟癌風險的關聯性證據,本文說明主要發現、可能機轉、常見口腔警訊與可行的日常保養建議,並提醒研究限制與就醫時機。
研究發現概述
研究團隊分析超過12萬人的口腔樣本,報告指出口腔中某些牙周病相關細菌與真菌的出現頻率較高時,與之後診斷胰臟癌的機率出現相關。部分分析顯示在菌相偏向病原性時,風險相對增加超過三倍,但這類資料屬關聯性觀察,尚不能直接證明因果關係。
涉及的微生物與可能關聯性強度
研究中列舉了幾種與胰臟癌發生率相關的口腔微生物,包括部分牙周病菌以及口腔真菌。作者提出微生物組合可以整合成風險分數,用以評估群體層級的相對風險,但單一指標不應被視為確診或預後判斷的依據。
可能的生物機轉
目前提出的機制多以慢性發炎與免疫環境改變為核心想像:口腔中病原性微生物可能透過血液或淋巴循環引起系統性或局部的慢性發炎,進而影響胰臟周邊的組織代謝與免疫監視。然而,這些路徑在人體內的實際作用與時間進程仍需更多研究確認。
常見口腔警訊與高風險族群
在臨床門診常見的口腔警訊包括:
- 晨間口臭或口氣變重、舌苔明顯增厚
- 刷牙或用牙線時牙齦出血
- 長期牙周發炎或反覆牙周感染
若合併已知的危險因子如抽菸、糖尿病或慢性胰臟炎等,出現上述口腔異常時應提高警覺,並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必要的評估方式。
日常可行的口腔照護重點
臨床建議可從日常生活著手維持口腔微生物平衡,以下為常見的調整方向,均以教育性資訊呈現:
- 重視牙齦出血與口氣改變,必要時尋求牙科檢查與衛教
- 減少含糖飲料與過多精製糖攝取,戒菸並維持規律作息以支持唾液與黏膜防禦
- 適量攝取含多酚或發酵益生菌的天然食物如綠茶、蔓越莓與發酵乳製品,以促進菌相多樣性
- 依個人風險與牙科專業建議安排牙周清潔,臨床上常見的建議頻率為半年或依需求調整
何時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若口腔問題持續存在或伴隨全身症狀,尤其在有胰臟疾病家族史、糖尿病或長期抽菸者,建議向牙科或相關醫療專業諮詢,以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跨科協調。研究指出的關聯性不能替代個人化的醫療判斷,任何疑慮都應以面對面評估為主。
研究為我們提供一個檢視口腔健康與全身疾病可能連結的視角,提示在臨床與公共衛生層面應更重視口腔菌相的變化。不過,目前證據仍屬觀察性結果,需要更多長期與機轉研究來釐清因果關係。在等待更明確的科學結論前,維持基本的口腔照護與生活型態調整,是能夠直接掌握的實務做法。
重點回顧
大型追蹤研究顯示口腔菌相與胰臟癌風險有關聯,提醒關注牙齦出血與口臭等警訊;日常口腔保健與生活型態調整可降低慢性發炎風險,但因果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