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今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憂鬱症的早期發現與持續治療對於改善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由一位曾深陷重度憂鬱症、經歷嚴重身心折磨並成功走出陰影的女性,黄筑萾的經歷,來探討心理疾病的影響、康復過程,以及她如何利用自身經驗創立心理健康APP,幫助更多有情緒困擾的人群。
關鍵字與語意詞彙:憂鬱症、重度憂鬱、心理諮商、心理健康、情緒管理、自殺念頭、心理疾病、積極治療、心理輔導、精神科治療
憂鬱症的突如其來與心理挑戰
外表光鮮卻內心痛苦
黃筑萾在軍中擔任心理輔導工作,個性開朗樂觀,從未預料到自己會罹患重度憂鬱症。她認為,許多憂鬱症患者並無明顯的誘因,疾病的出現常令人措手不及。她在結婚前半年,投身於研究所的畢業論文,正值人生順風順水階段,卻突然陷入深深的情緒低潮,甚至一度有自殺的念頭。她坦言:「我到現在都沒有想清楚為何會得憂鬱症。」
疾病的暗中侵蝕
她的憂鬱症起因尚未明確,但長期積壓的壓力、對自我要求過高成為可能的因素。她說:「可能是我一直追求完美,無形中壓力逐漸累積,卻未察覺。」初期她以為身體疲憊、睡眠不佳是正常反應,但情況迅速惡化,腦中充滿負面思緒,易怒、思維扭曲,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干擾。自我察覺到異常後,便開始尋求心理諮商,逐步走向康復。
身心折磨與康復的轉折
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抗爭
憂鬱症不僅深深影響精神層面,也帶來身體上的各種疾病,如內分泌失調、高血壓,甚至嚴重的耳聾。黃筑萾自覺:心理壓力長期累積,造成身體沉重負擔,身心狀態高度依賴治療與調適。她描述:「身體像是處於高壓狀態,就像沒熄火的壓力鍋,熱水不斷在體內翻滾。」
勇於尋求專業治療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她選擇走出心理陰影,接受心理諮商與精神科醫療,並進行藥物治療。起初她遭遇藥物副作用,如頭痛、噁心,甚至徹底崩潰,曾短暫中止用藥。但她堅持「熬過最艱難的兩週」,終究逐步進入康復階段。她說:「藥物需要時間發揮作用,千萬不能輕易放棄。」
家人與社會的支持角色
家人堅定的陪伴與鼓勵
黃筑萾感謝親人的理解與支持,特別是丈夫的穩定陪伴。「他沒有批判我的病中的行為,只是默默陪伴,用溫柔的話語幫助我走出陰影。」家人將疾病視為「生病」而非「懶惰」,共同面對、共同康復,而非責備與拒絕。這份支持成為她堅持治療的最大動力。
重塑生命,投身創業
在長時間的抗爭過程中,黃筑萾體悟心理疾病帶來的身心苦楚,決定以積極的姿態回饋社會。她放棄軍職,投入創業行列,開發專注心理健康的APP「Here Hear」,旨在提供心理健康管理、情緒疏通、助眠等多元功能,幫助用戶在日常中避免情緒崩潰,促進心理幸福感。
心理疾病的認知與社會觀感的轉變
打破偏見,建立理解
她認為社會對憂鬱症的偏見需改善。「我們會理解感冒、流感的嚴重性,但對心理疾病卻多責備與指責。」憂鬱症就像身體的感冒,只是發生在精神層面,並非個人懶惰或意志薄弱的表現。正確的認知才能減少偏差與歧視。她呼籲,心理疾病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大家應善待自己與他人,心靈健康才是真正的財富。
未來展望與心靈的堅韌
經歷過憂鬱症的黃筑萾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啟發更多人勇敢面對心理疾病。她相信,當人能積極面對困境、勇敢追求幸福,就能像她一樣,從黑暗走向光明,並在創業與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之源。她說:「我從地獄走回來,希望不再有人走向那條路。」
心理健康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預防勝於治療。從認知改變、社會包容以及陪伴支持,我們都能為自己與親人打造一個更健康的心靈空間。相信每一個努力尋找光明的人,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