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報導一例乳頭型乳癌(Paget氏病)患者的診療過程,說明乳房超音波、病理確認與部分乳房切除搭配前哨淋巴採樣的手術安排,並整理術後輔助治療、乳頭重建與篩檢建議,提醒何時應儘速就醫檢查。
一名60歲女性出現右側乳頭反覆濕疹、發紅及滲液,並伴隨乳頭形狀改變,三個月多次就診後症狀未改善。醫療團隊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乳頭下方有兩處邊緣不規則、部分模糊的病灶;穿刺切片確認為第二期乳癌,合併乳頭病灶即臨床上所稱的Paget氏病。
診斷與檢查重點
Paget氏病常以乳頭或乳暈持續濕疹、發紅、糜爛或分泌物表現,臨床上若症狀不易緩解,應以影像學與病理檢查進一步評估。乳房超音波在尋找乳頭下方或乳房內之腫塊上扮演重要角色,必要時需進行穿刺切片以取得病理診斷。臨床上約有多數患者同時合併乳房內原位或浸潤性腫瘤,故全面性評估不可省略。
手術選擇與臨床考量
在多學科評估後,醫療團隊為該名患者選擇部分乳房切除合併前哨淋巴採樣,採用中央切法切除乳頭及乳頭下方病灶。部分乳房切除的優點包括傷口相對較小、術後疼痛較輕,且能保留部分乳房組織;是否適合此策略需視腫瘤大小、位置及乳房容積比例等因素,由具經驗的團隊評估後決定。
術後規劃通常會納入放射治療以降低局部復發風險,並依腫瘤分型考量後續的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等個人化安排。現有臨床證據指出,在適當的術式及輔助治療搭配下,局部切除加放射治療的長期存活與全乳房切除可達相近結果,但個別治療計畫仍需醫病共同討論。
乳頭重建與術後照護
乳頭的重建多以美觀為主,可在輔助放射治療與化療結束後評估重建時機與方法。常見方式包含局部皮瓣與刺青色素修飾,選擇需考量術後組織狀態與個人期待。術後追蹤重點包括切口癒合、淋巴功能與放射治療相關反應,並依醫囑安排影像或血液檢查。
何時應儘速就醫
若乳頭或乳暈出現持續濕疹、發紅、糜爛或異常分泌,且經一般治療超過兩週仍未改善,建議儘早至乳房專科門診接受影像與病理評估,以利早期發現潛在病灶並制定治療計畫。
篩檢與高風險族群的追蹤
健保建議中年與高齡婦女的定期乳房攝影為主要篩檢工具,部分年齡層建議每兩年篩檢一次;有家族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者,醫師可能建議加做乳房超音波或縮短追蹤間隔。自主檢查與對自身變化的敏感度亦有助於早期發現異常。
本案患者術後隔日出院,術式避免全乳切除所帶來的較大手術負荷,並在術後配合放射治療等輔助措施;整體治療與追蹤由乳房外科團隊與患者共同討論與安排。部分乳房切除作為乳癌治療選項之一,需在完整評估基礎上慎重決定,以兼顧腫瘤控制與生活品質。
重點回顧
此案例示範乳頭Paget氏病需以影像與病理確認,部分乳房切除合併前哨淋巴採樣可在適當評估下作為保乳選項,術後往往需放射與個別化系統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早期檢查與專科追蹤有助於治療規劃。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