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一名1歲8個月幼童在心臟追蹤中意外發現總膽管囊腫,醫療團隊以單孔達文西手術切除並重建,術後快速康復。本文說明總膽管囊腫病理、手術特色、適用族群與術後追蹤要點,提供就醫參考與風險提示。
病例概況
一名年約1歲8個月的幼童在例行心臟追蹤檢查時發現腹部異常。進一步以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為總膽管囊腫,患部由正常白米粒大小腫脹至如乒乓球。外科團隊採用單孔達文西手術系統進行切除與膽道重建,術後第六天出院,切口隱藏於肚臍,外觀影響有限。
總膽管囊腫是什麼
總膽管囊腫屬先天性膽道異常,在台灣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此類病變可能造成膽汁排出受阻,引發腹痛、發燒、黃疸或灰白便等症狀;長期未處理可併發膽道結石、肝功能異常或胰臟炎等問題。部分病例數十年後有增加膽管癌風險,且即使手術切除後仍需長期追蹤。
單孔達文西手術特色與條件
醫師指出,單孔達文西手術能在肚臍附近開約0.3到0.5公分的小切口,透過機械手臂放大手術視野並具多關節活動度,報導中提及視野可放大約10到15倍。這類微創方式在兒童狹小腹腔中便於操作,理論上可減少組織損傷、降低術後疼痛並加速恢復,同時使切口較不明顯。
接受此類手術時需考量患童體重等條件,報導提到通常需達到約8到10公斤以上,並須留意手術時氣腹壓力對心肺功能的可能影響。術前術中會由醫療團隊評估風險與適合性。
適應症與就醫注意事項
除了總膽管囊腫,臨床上單孔或多孔達文西系統亦被應用於腎盂成形術、先天性巨結腸症、肛門直腸畸形與某些腫瘤切除等小兒外科手術。醫師強調,手術方式應依疾病種類、病灶大小與患童身體條件等多重因素決定,以兼顧安全與術後生活品質。
若孩童出現持續腹痛、發燒、黃疸或大便顏色改變,建議儘速就醫並接受影像檢查與專科評估,避免延誤可能需要的處置或長期追蹤。
以上為記者整理採訪與醫療團隊說明,提供讀者對總膽管囊腫與微創手術選擇的基礎理解與就醫參考。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