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感染個案與兒童腸胃風險解析

2025-09-10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幽門桿菌感染個案與兒童腸胃風險解析

本文報導一例青少年因幽門桿菌感染併發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臨床處置,並說明兒童與青少年幽門桿菌的症狀、檢查方式、治療原則與追蹤要點,提供家長與臨床人員參考性資訊。

個案重點

一名十五歲男童因黑色糞便、嘔吐及臉色蒼白就醫,內視鏡發現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醫療團隊以局部腎上腺素注射及雙極電燒止血術控制出血,三天後追蹤內視鏡顯示潰瘍已止血,但胃黏膜呈結節性變化。病理取樣與幽門桿菌檢測均為陽性,依藥敏結果接受四合一療法後臨床症狀改善。

幽門桿菌在兒童的臨床表現

幽門桿菌為一種能在胃酸環境存活的螺旋狀細菌,兒童與青少年的感染表現常不典型。常見症狀包括慢性腹痛、腹脹、噁心、嘔吐及食慾改變,但亦可能無明顯症狀。

嚴重者可發生消化性潰瘍並出血,出現黑便或嘔血與貧血,需及時評估以避免病況惡化。文獻與臨床觀察顯示部分潰瘍患者比例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且幽門桿菌被國際機構列為一級致癌因子。

診斷檢查選項

診斷可分為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方法。侵入性方式以內視鏡檢查為主,可直接觀察胃與十二指腸黏膜並採樣作病理或培養。

  • 非侵入性檢測包含碳-13尿素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測試和血清抗體測定,各有適用時機與限制。
  • 檢測法的選擇應考量年齡、症狀、既往治療史與檢查可及性。

治療原則與追蹤

治療通常採三合一或四合一方案,包含質子幫浦抑制劑、鉍劑與一至數種抗生素,療程一般為七至十四天。依照藥物敏感性調整用藥有助提高根除率,並應完整服藥以降低失敗或抗藥性風險。

治療後需安排適當追蹤檢測以確認根除情形,尤其在曾有潰瘍或出血病史的患者;追蹤方式與時機依臨床狀況與醫師建議決定。

臨床提醒與就醫時機

若兒童或青少年出現持續腹痛、黑色糞便、嘔血、明顯貧血或體力下降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早期診斷與治療可降低慢性胃炎、潰瘍併發症及長期風險。

本案示範在出血性潰瘍的急性處置與後續檢測、根除治療之臨床路徑,強調按時完成療程並安排追蹤的重要性,以利評估治療成效與減少復發風險。

作為專欄報導的結語,臨床團隊的即時止血處置與後續以藥物治療配合檢驗判讀,顯示系統性管理對恢復與預後的影響;家長與醫護人員應對兒童的消化道出血警訊保持警覺並依專業建議進行後續追蹤。

重點回顧

本篇說明青少年幽門桿菌導致潰瘍出血的急性處置與根除治療要點,強調檢查、完成療程與追蹤的重要性,以及仍存的復發與抗藥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