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股溝疝氣微創治療個案報導

2025-10-08鄰醫健康

本篇文章鄰醫健康授權提供

小兒腹股溝疝氣微創治療個案報導

本文報導一例三歲男童診斷小兒腹股溝疝氣,經評估以微創手術處理,介紹病因、就醫時機、治療選擇與術後注意事項,供家長參考。並說明何時應緊急就醫及常見復原情形,提供實用資訊協助家長作出評估與安排,但不取代專業診療意見。

個案情況與診療過程

一名三歲男童的家長發現孩子在哭鬧或跑跳後,右側鼠蹊部出現可見的腫塊,經臨床評估後診斷為腹股溝疝氣。醫療團隊評估病情後安排微創手術,手術時間約三十分鐘,術後住院觀察一天,隔日出院,一週回診時恢復活動能力良好。

腹股溝疝氣的成因與常見族群

小兒腹股溝疝氣常與胚胎期腹膜鞘狀突未閉合有關,腹腔內容物如腸管或腹膜脂肪可由此處突出。男童發生率較高,臨床上多於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間被發現,但各年齡層均可能出現。

何時應儘速就醫

家長若發現鼠蹊部或陰囊有反覆的腫脹、突起,尤其在哭鬧或用力後顯現,應安排醫療評估。若腫塊無法推回、伴隨持續疼痛、嘔吐或全身不適,應視為可能的急症,應立即就醫處理以避免併發症。

治療選擇與療效考量

治療方式包括臨床觀察與手術修補,是否採用開放或微創術式,需依病童個別條件、疝氣類型與醫療團隊評估決定。微創技術在器械與傷口處理上有所發展,能提供不同的手術選擇,但每種方式均有其風險與限制,應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方案與可能併發症。

術後照護與回診建議

  • 遵循術後指示進行傷口護理與活動限制,注意傷口感染徵兆如紅腫、滲液或發熱。
  • 依門診安排回診檢查縫線與傷口癒合情形,評估復原進度。
  • 若出現腹痛加劇、持續嘔吐或異常腫脹,應立即回診或就近就醫。

家長可採取的日常注意事項

平時留意嬰幼兒排便與嘔吐情況,避免過度用力的情形,並在發現體表異常突起時儘速安排評估。醫療決策應以專業診查為依據,家長在討論治療選項時可詢問術式優缺點與術後護理需求。

本案顯示早期評估與個別化治療安排,有助於縮短住院時間與加快恢復,但治療方式應由醫療專業人員根據病童狀況評估決定。家長在遇到類似情形時,建議儘速向合格醫療單位尋求諮詢與評估。

重點回顧

小兒腹股溝疝氣多與胚胎期鞘狀突未閉合有關,及早評估可決定是否以微創或開放手術處理,家長應注意反覆腫脹與急性症狀並儘速就醫。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