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院長鄭名芳以小兒科與感染專科經驗,分享臨床觀察力與同理心的實務做法,說明腸套疊、感染性休克等警訊、檢查與家長就醫參考。
從早年經歷到專科定位
鄭名芳自幼頻繁就醫,對醫護照護留下深刻印象,後選擇投入小兒科領域。畢業後累積超過三十年的臨床經驗,兼具小兒感染與兒童胸腔暨重症的專科訓練,現任高雄榮總台南分院院長。
他的職業態度強調以同理心面對病童與家屬,認為除了醫術,能體察病童非語言的表現與照護需求,是小兒科醫師的重要職能。
臨床案例與觀察要點
在門診與急診場域,鄭名芳常以敏銳的觀察力發現兒童病情變化。例如曾在家屬陪診時,發現外甥由嬉戲突然轉為劇痛,依臨床判斷先行通知急診並以超音波確認疑似腸套疊,安排後續處置。此類案例凸顯早期察覺與迅速就醫的意義。
他也分享過因病程進展快速而呈現敗血性休克的感染案例,臨床上會注意病程速度、血壓變化、皮膚出血點或紫斑等警訊,並指示必要的檢驗與緊急處置流程,以降低嚴重後果風險。
家長可注意的警訊與就醫契機
- 兒童出現劇烈持續腹痛、反覆嘔吐或無法安撫時,應盡速就醫評估腸套疊等急性腹症
- 若發燒伴隨神志改變、呼吸或循環不穩、皮膚出現不尋常紫斑或出血點,應視為可能的嚴重感染徵象
- 持續進食意願減少、尿量下降或極度嗜睡也屬需儘速評估的情況
從臨床到醫院治理的延伸應用
在擔任院長後,鄭名芳將小兒科敏銳的觀察力與面對家屬的同理心,延伸至醫院治理與團隊協調。他強調每一個科別的分工重要性,並鼓勵醫護同仁保有興趣與專業熱忱,將臨床經驗用以改善照護流程與病人安全。
此外,他在抗藥性大腸桿菌相關研究上的付出也獲得醫療層面的肯定,這類研究與臨床防治策略互為補充,有助於提升感染管理的敏感度與應對能力。
從業心路與對家長的提醒
鄭名芳提到,醫師的使命感常來自早年受到的專業照護經驗。他鼓勵家長保持觀察、及早就醫並信任專業評估,同時提醒不要以延遲就醫或自行處置取代面診與必要檢查。
作為記者觀點的收束,鄭名芳的事蹟反映出小兒科醫療除了專業判斷外,觀察力與同理心同樣是保障兒童健康的重要元素,對家長而言,了解明確警訊與就醫時機有助於在緊急情況中及時尋求專業協助。
重點回顧
本文聚焦小兒科臨床觀察與感染管理實務,說明腸套疊與敗血性休克等警訊,幫助家長辨識就醫時機,但臨床判斷仍需專業評估與即時檢查以釐清診斷與風險。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