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則臨床個案說明異食癖與維生素B12缺乏間的可能關聯,並說明症狀、危險因子、檢查重點與何時就醫,提供實用的識別與初步應對方向,強調需專業評估與避免自行處理。
病例摘要與臨床背景
近期出現的臨床個案指出,一位成年人因疲倦、呼吸急促和明顯貧血求診,進一步檢查發現為大球性貧血,與維生素B12吸收不足有關。臨床調查同時揭露患者出現異食癖行為,即對非食物物質產生持續攝取或接觸慾望。此類個案提醒臨床與照護者,當出現不尋常的行為或持續營養不良症狀時,應進行全面評估。
症狀與常見表現
患者可能出現的身體症狀包括疲倦、心悸、呼吸困難、蒼白或其他貧血表現。行為面則可能表現為反覆接觸或攝取泥土、粉末或其他非食物物質,某些個案會以嗅覺或口腔接觸為主。這些表現並非單一疾病指標,但與營養缺乏或心理狀態變化有關時,應提高警覺。
可能成因與風險因子
異食癖的成因通常為多因子,可能包含營養素吸收障礙、慢性缺鐵或維生素不足、既有的情緒或焦慮問題,以及社會或行為因素。在一些情況下,自體免疫或阻礙內在因子功能的情形會導致維生素B12難以正常吸收,進而出現大球性貧血與相關症狀。
檢查重點與臨床評估
- 血液檢查:評估血紅素、平均紅血球體積及維生素B12或相關標記。
- 營養與吸收評估:檢視飲食史、可能的吸收障礙或自體免疫相關指標。
- 行為與心理評估:評估是否有異食行為的頻率、誘發因素與潛在的情緒困擾。
- 暴露風險評估:確認是否有接觸或攝取工業或家用化學品等可能造成身體傷害的物質。
何時就醫與急性處理指引
若出現持續性疲倦、呼吸急促、顯著貧血或發現自己或他人接觸有害物質時,建議儘速就醫檢查。醫療團隊會針對營養狀態、血液學指標及潛在的心理因素進行綜合評估。若懷疑接觸具毒性的化學品,應告知醫療人員接觸方式與頻率,以利風險評估與處置。
後續追蹤與生活型態重點
處理上通常需整合營養補充、醫療監測與必要的心理支持或行為介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觸已知有害物質、改善飲食來源以強化必要營養,並建立支持性環境能減少重複行為。重要的是,任何補救措施或補充療法應由合格醫療專業人員指導與追蹤,以免延誤診斷或產生其他風險。
這類個案強調異食癖可能是身體營養失衡或心理狀態改變的警訊,臨床上應同時重視生理與心理面向的評估與介入,並在必要時安排血液學檢查與專科門診追蹤。
重點回顧
個案顯示異食癖可能與維生素B12吸收障礙相關,需檢查血液與心理狀態以確認風險並規劃安全的後續追蹤與處置。
本文章內容僅供健康知識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如您有任何健康疑慮,建議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鄰醫團隊提供專業醫療資源媒合服務,協助您找到最適合的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如需個人化醫療諮詢轉介服務,歡迎聯絡:contact@nearbymed.com